
權衡調度;統籌安排。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或有同歸一事,而數人分功,兩記則失於複重,偏舉則病於不周,此又銓配之未易也。”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某袠某篇,付之此職;某傳某志,歸之彼官:此銓配之理也。”
“铨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铨配”指根據資曆、才能、品德等條件進行選拔或任命,強調對人才的公正考核與合理任用。例如在選拔官員或分配職位時,需通過“铨配”實現人崗匹配。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指史書編纂中需權衡内容以避免重複或疏漏;唐代劉知幾《史通》進一步用其描述史官職責分工的合理性。
總結來看,“铨配”融合了考核與任用的雙重含義,既體現古代人才制度的嚴謹性,也適用于現代管理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文心雕龍》或《史通》原文。
《铨配》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衡量和比較事物的優劣,并做出相應的調配安排。
《铨配》的拆分部首是“金”和“革”,部首筆畫分别為8畫和9畫。
《铨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鐵砧、驗鋪等用具,也有可能與古時常用的“量金衡石”有關。繁體字為「銓配」。
在古代,漢字《铨配》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
1. 在公司進行人員選拔時,應該公平地進行铨配,避免任人唯親。 2. 這項任務需要仔細的铨配和考量,找到最佳的方案。 3. 比賽進行前,裁判員将對選手的表現進行铨配,決定分組和對陣順序。
衡铨、量铨、配定、量衡等。
比較、評估、權衡。
隨意、任性、不加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