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狗和马。《书·旅獒》:“犬马非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
(2).特指良狗名马。引申为玩好之物。《孟子·梁惠王下》:“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东观汉记·北海敬王睦传》:“大夫其对以孤袭爵以来,志意衰惰,声色是娱,犬马是好。” 宋 苏辙 《汉昭帝论》:“小人先之,悦之以声色犬马,纵之以驰骋田猎。”
(3).旧时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 三国 魏 曹操 《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虽有犬马微劳,非独臣力,皆由部曲将校之助。”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三状》:“臣独不爱犬马之躯,为陛下言之。”
(4).卑幼者对尊长的自谦之称。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将军天质英明,师真以律;猥烦德音,屈顾疵贱。然犬马之志,惟欲用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释愤》:“螻蚁命,劳相释,承恩德,承恩德,犬马6*报,知何日。”参见“ 犬马之劳 ”。
(5).喻小人。《后汉书·王符传》:“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疎骨肉而亲便辟,薄知友而厚犬马。”《北齐书·后主幼主帝纪论》:“卖官鬻狱,乱政淫刑,刳剒被於忠良,禄位加於犬马,谗邪并进,法令多闻。”
(6).古代大夫生病的婉辞。《公羊传·桓公十六年》:“属负兹舍,不即罪尔” 汉 何休 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 徐彦 疏:“大夫言犬马者,代人劳苦,行役远方,故致疾。”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犬马汉语 快速查询。
犬马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本义与动物象征
犬与马作为两种家畜,常被并称以代指忠诚的动物属性。《汉语大词典》指出,“犬马”最初指代狗和马,如《礼记·曲礼下》中“犬马”与“土芥”并提,体现其作为人类附属物的地位。两者在传统文化中均被视为忠诚信赖的象征,如“犬守夜,马效劳”的民间俗语。
谦卑代称与引申义
古代多用于臣子或晚辈的自谦之词。《汉典》收录其引申义为“臣子对君主的自喻”,如《汉书·赵充国传》中“臣得蒙天子厚恩,父子俱为显列,犬马之齿七十六”,以“犬马”表达卑微效忠之意。此用法亦延伸至“犬马之劳”“犬马之报”等成语,强调尽心侍奉的态度。
文化意象与伦理投射
《国学大师》典籍库显示,儒家伦理常以“犬马”反衬人性,如《论语·为政》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通过对比强调人类情感的高阶性。这一意象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忠诚、奉献精神的载体。
注:实际引用来源为《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汉典(zdic.net)、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等权威辞书平台,因平台政策限制未添加具体链接。
“犬马”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狗和马,是两种常见的动物。古代常以“犬马”代指日常饲养或用于娱乐、劳作的动物。
“犬马”在不同语境中可指代动物、娱乐象征或自谦身份,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如需更全面的成语典故,可参考《汉典》或《陈情表》等古籍。
阿老暗过柏子户半白闭关絶市堛然比栉拆用翠旄第二半国际涤故更新蹲班番汉飞捷废兴烽尘分桃富于春秋甘香夹肢窝格物官系过形皓月候马惠剑活蹦活跳结屋矜爱咎慝跼蹴蕨薇廉忠历官龙盘碌碌波波録问钠灯恼駡前街后巷群飞柔毳身畔士史似笑非笑睡梦说朝南话算学炱煤太乙宫弹跳田鸡炮庭合脱唇妥尸畏闪微兆温乎相兼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