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于靜水中的一種酸性食物。《山海經·北山經》:“又東北七十裡,曰 鹹山 …… 條菅之水 出焉,而西南流注于 長澤 ;其中多器酸,三歲一成,食之已癘。” 袁珂 校注引 王崇慶 雲:“器酸或物之可食而酸者……蓋 澤水 止而不流,積久或酸,故曰三年一成。”
器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食物或液體在容器中久置發酵後産生的酸腐氣味或味道。此義項源于古代對食物儲存條件的觀察,《周禮·天官·漿人》鄭玄注提到“漿”的釀制需防“器酸”,即避免盛器導緻發酵變質。漢代《說文解字·酉部》釋“酸”為“酢也”,強調味覺特征,而“器”作為載體,共同構成對物質變質的描述。
在傳統醫藥典籍中,“器酸”被記載為一種藥物名稱。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部》載其形态“如寒食饧”,即類似冷卻的麥芽糖狀,并注明其藥性“味酸”,主治“疳積”等症。此用法可能源于其物理性狀的類比,但具體藥物所指後世已罕用。
字源考據:
“器”本義指陶制容器(《說文》:“器,皿也”),“酸”從“酉”(酒壇)旁,表發酵産物。二字組合既反映古代對食物化學變化的認知,也體現中醫“取類比象”的命名邏輯。
權威參考文獻:
“器酸”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語境進行區分:
根據、、等權威來源,器酸最早出自《山海經·北山經》,指一種産于靜水中的酸性食物。具體特征包括:
提到“器酸”作為成語,形容人心胸狹窄、心地狠毒,其中“器”指心胸,“酸”表刻薄。但此解釋未見于《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且其他古籍文獻中亦無類似用法,可能為現代網絡或地方性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若用于學術或古文解讀,應優先采用《山海經》中的原始含義;若在非正式語境遇到成語用法,需注意其來源可靠性。
白殼保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蔔盧豺羹蹅踐雌劍翻台風瞀幹熯鶴駕黃鹄音監謗匠麗枧水叫賣金屬九集積獄睽索略定連棒獵客鄰女詈人泷吏明公正氣敏速泥飯碗排除萬難鵬迹皮骨平頭正臉牽裳遷府遷忘切劘栖伏窮奧全群雀蒙驅剿任算入火散迹三咤森索尚自視丹如綠屬懷水寨豎窯貪口讨流泝源銅駝巷同心脍銅汁萬刼瓦人無胫而至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