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in fame by deceiving the public] 欺騙世人,竊取名譽
近世士大夫有所謂道學者,欺世盜名,不宜信用。——《宋史·鄭丙傳》
欺騙世人,竊取名譽。語本《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将以盜名于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八:“﹝ 汪彥章 ﹞草 伯紀 謫詞,乃雲:朋奸罔上, 有虞 必去於 驩兜 ;欺世盜名, 孔子 先誅於 正卯 。” 明 李贽 《賈誼》:“凡可以欺世盜名者,無所不至。” 魯迅 《花邊文學·大小騙》:“‘欺世盜名’者有之,盜賣名以欺世者又有之,世事也真是五花八門。”
“欺世盜名”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荀子·不苟》,原文提到“奸人将以盜名于暗世者”,後演變為“欺世盜名”。戰國思想家荀子曾批判這類行為,認為其比偷竊財物更惡劣。
荀子以衛國大夫史魚為例,指出其表面忠谏實則“欺世盜名”。現代社會中,僞造學曆、虛假宣傳等行為均可視為該成語的典型表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可參考《荀子·不苟》原文或魯迅《花邊文學》相關論述。
《欺世盜名》是一個成語,意為通過欺騙、不正當手段來獲得名聲和地位。它形容那些不擇手段、損人利己、以非法手段獲得名聲和地位的人。
《欺世盜名》的拆分部首為欠(qiàn)和目(mù)。其中,欠部旁為目,盜部的左邊是扌。
《欺世盜名》的總筆畫數為17畫。其中,欠部有3畫,盜部有14畫。
《欺世盜名》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後來,隨着使用的擴大,逐漸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欺世盜名》的繁體字為「欺世盜名」。
在古時候,欠部的寫法為「缺」,即「缺世盜名」。
他利用虛假宣傳欺世盜名,最終暴露出他的惡行。
組詞:欺世、盜名
近義詞:謀利、行騙、不擇手段
反義詞:正直、誠實、正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