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in fame by deceiving the public]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宋史·郑丙传》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语本《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 汪彦章 ﹞草 伯纪 謫词,乃云:朋奸罔上, 有虞 必去於 驩兜 ;欺世盗名, 孔子 先诛於 正卯 。” 明 李贽 《贾谊》:“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 鲁迅 《花边文学·大小骗》:“‘欺世盗名’者有之,盗卖名以欺世者又有之,世事也真是五花八门。”
“欺世盗名”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该成语最早出自《荀子·不苟》,原文提到“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后演变为“欺世盗名”。战国思想家荀子曾批判这类行为,认为其比偷窃财物更恶劣。
荀子以卫国大夫史鱼为例,指出其表面忠谏实则“欺世盗名”。现代社会中,伪造学历、虚假宣传等行为均可视为该成语的典型表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可参考《荀子·不苟》原文或鲁迅《花边文学》相关论述。
《欺世盗名》是一个成语,意为通过欺骗、不正当手段来获得名声和地位。它形容那些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以非法手段获得名声和地位的人。
《欺世盗名》的拆分部首为欠(qiàn)和目(mù)。其中,欠部旁为目,盗部的左边是扌。
《欺世盗名》的总笔画数为17画。其中,欠部有3画,盗部有14画。
《欺世盗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随着使用的扩大,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
《欺世盗名》的繁体字为「欺世盜名」。
在古时候,欠部的写法为「缺」,即「缺世盗名」。
他利用虚假宣传欺世盗名,最终暴露出他的恶行。
组词:欺世、盗名
近义词:谋利、行骗、不择手段
反义词:正直、诚实、正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