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均工夫的意思、均工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均工夫的解釋

亦稱“ 均土 ”。 明 洪武 元年(1368年)所定的按田征役的制度。每戶有田一頃,則出丁夫一人,每年農閑時至京城服役三十日。田不足一頃的戶,由幾戶湊足出丁;田多丁少者由田主出米一石派佃戶充夫,非佃戶充夫者由田主按畝出米二升五合給予補助。實際服役的都是貧苦農民和佃戶。此制僅施行于部分予補助。實際服役的都是貧苦農民和佃戶。此制僅施行于部分地區。後為裡甲制所代替。參閱《明史·食貨志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均工夫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明代初期按田畝征調的徭役制度,具有特定社會背景與演變過程。以下從語義、曆史制度及現代延伸三方面解析:


一、語義解析


二、曆史制度含義(明代)

  1. 制度起源:

    明洪武元年(1368年)推行,規定田主按畝出夫,每頃田地(約百畝)需提供一名勞力參與國家工程(如修築城牆、河道治理)。

  2. 運作規則:
    • 田畝不足一頃者,多戶合湊出夫;
    • 可納鈔代役(稱“均工夫銀”),實為賦役貨币化雛形。
  3. 廢除與影響:

    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裡甲制”取代,但其“按産派役”原則為後續“一條鞭法”賦役改革提供範式。


三、現代語義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均工夫”偶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文本,特指明代徭役制度,無引申義。需注意與“均功夫”(武術術語)等近音詞區分。


參考資料:

  1. 中華書局《明史·食貨志》解析(鍊接
  2.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明代賦役制度史》(鍊接
  3. 《曆史研究》論文《明初均工夫役考辨》(鍊接
  4. 《漢語曆史詞彙學概要》(商務印書館)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均工夫”一詞有兩種不同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曆史制度(主要含義)

均工夫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推行的按田畝征派徭役的制度,亦稱“均土”。其核心内容包括:

  1. 征役标準:每戶擁有1頃(約100畝)田地需出1名丁夫,每年農閑時赴京城服役30日,期滿返鄉。
  2. 協作與補償:
    • 田地不足1頃的農戶,由多戶湊足田數共同出丁。
    • 田多丁少者,田主需出米1石(約60公斤)派佃戶代役;若非佃戶代役,田主按每畝2升5合(約1.5公斤)米補償代役者。
  3. 實施範圍:主要在南直隸十八府及江西饒州、九江、南康三府推行,後因部分地區(如蘇州、松江等)特殊情況調整。
  4. 後續演變:該制度為臨時性措施,後被裡甲制取代,成為明代賦役體系過渡方案。

二、成語含義(次要含義)

作為成語,“均工夫”(jūn gōngfu)形容在各方面均投入細緻、全面的努力。例如:“他做研究均工夫,每個細節都仔細推敲。”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細節,可查閱《明史·食貨志二》或知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鸨姏逋翁財決長戟高門承前創始都凡鵝王擇乳繁沸販夫驺卒發脫口齒發中沸波風謗伏伏臘臘斧螗負責任改塗高談公班弓珧溝壘怪谲錧鎋官租骨自衡服壞包懷襄郊虞家頭基本原則雞雛姐兒機彀谲誂隽談困鬭賫子麟角虎翅廪振鹿鳴宴洛叉洛澗密圖農人貧尼撲天青管秦吉了鮂鮋殺掠繩染收藏家天時襪肚文化館五旌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