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瞎搗亂。《三俠五義》第八八回:“你這後生,好生無理!我們在此飲酒作樂,你如何前來混攪?”
(2).夾雜糾纏。《解放日報》1942.4.25:“黨政混攪不分--這是黨、政、軍、民、學不分的總稱。” 康濯 《春種秋收》:“從此以後, 劉玉翠 更加心煩意亂--前途問題沒解決,又有一個婚姻大事混攪了起來。”
“混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ùn jiǎo,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瞎搗亂、胡鬧
指故意擾亂秩序或制造混亂的行為。例如《紅樓夢》第六七回提到“你不用在這裡混攪了”,以及《三俠五義》第八八回中“你如何前來混攪”,均表示對他人的無理幹擾。
例句:
“他和社會上的小混混攪在一起,偷東摸西。”
夾雜糾纏、使事物混亂
形容事物混雜不清、難以分辨的狀态,或情況錯綜複雜。如《解放日報》1942年用例“黨政混攪不分”,指不同事務混雜。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和口語,如《紅樓夢》《三俠五義》等,現代用法則多用于描述複雜局面或無理行為。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混攪》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指混雜、攪拌、交織在一起。它通常用來形容事物在一起時導緻的混亂、雜亂不清的狀态。
《混攪》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手(扌)。它總共包含16個筆畫。
《混攪》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篇中:“坐勢混攪,俯仰視之.” 由此可見,這個詞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
《混攪》的繁體字是「混攪」。
古時候的《混攪》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字形上。具體而言,古時候的《混攪》的字形中的「攪」部分的上方沒有「手(扌)」的部首,而是有一個「幺」旁,表示其中的「攪」部分原本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幺」。
1. 前一位講師的觀點與後一位相矛盾,混攪了我們的思維。
2. 當不同的聲音紛至沓來時,很容易出現混攪的局面。
1. 攪拌:指通過攪動或攪打使物體混合在一起。
2. 混雜:指不同種類的事物混合在一起,難以區分或分辨。
近義詞:混合、混淆、交錯
反義詞:清晰、分明、純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