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雜亂貌。 唐 劉禹錫 《<竹枝詞>序》:“歲正月,餘來 建平 ,裡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卒章激訐如 吳 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 淇 、 澳 之豔。”
(2).粗野貌;粗惡貌。 唐 劉禹錫 《祭興元李司空文》:“夷風傖儜,獷俗悍害。” 宋 蘇轼 《閻立本職貢圖》詩:“音容傖獰服奇厖,橫絶嶺海逾濤瀧。”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跳神》:“時嚴妝,騎假虎假馬,執長兵,舞榻上,名曰‘跳虎神’。馬、虎勢作威怒,屍者聲傖儜。”
“伧儜”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伧儜”通常形容粗鄙低劣、庸俗不堪 的狀态,多用于描述人的品行或事物的品質低下。例如:“其言伧儜,不堪入耳”(言語粗俗,難以忍受)。
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寫作或口語中建議使用更通用的詞彙(如“粗俗”),以避免歧義。
《伧儜》的意思是指行為舉止不端正、不合禮儀的人。它常常用來形容那些言行舉止粗魯無禮、不知規矩的人。
《伧儜》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左部首是“亻”(人字旁),右部首是“頭”(頭字旁)。根據筆畫順序,它總共有11筆。
《伧儜》源自古代漢字“伶”和“愣”。在古代,這兩個字分别用來單獨描述行為不端正和粗魯無禮的人。後來,這兩個字合并成了《伧儜》,表示的是一個人即不規矩又不禮貌的形象。
《伧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相同,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規範。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古籍和碑文來了解一些常見的寫法。《伧儜》在古時候一般會寫成類似于“儜伧”的形式。
1. 他的言行舉止粗魯無禮,真是個伧儜。
2. 這個人真是個伧儜,總是不知道遵守規矩。
3. 别和那個伧儜說話,他隻會帶來麻煩。
組詞:伧人、儜徒。
近義詞:惡劣、粗魯、不堪。
反義詞:文雅、規矩、得體。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