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後三時至五時,傍晩。
“餔時”是中國古代計時單位,指申時(下午3點至5點),又稱“日鋪”或“夕食”。該詞源自《說文解字》中“餔,申時食也”,本義為晚餐時段,後演化為時段名稱。漢代《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日至于悲谷,是謂餔時”,印證其作為晡食時段與日影西斜的關聯。
在詞源學層面,“餔”字從“食”部,右半部“甫”表聲符,體現其與飲食文化的密切關系。《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餔時,申時也”進一步說明其作為時間節點的社會應用。古代将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餔時位于“日中”與“日入”之間,反映農耕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節律。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傍晚,黃昏前”,《辭源》則标注其别稱“晡時”。敦煌文獻P.2507《唐天寶令式表》殘卷載有“諸司奏事,餔時而退”,印證其在唐代行政制度中的具體應用。相關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注》《中國古代計時儀器史》等典籍。
(參考資料: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陳久金《中國古代計時儀器史》、中華書局《辭源》修訂本)
“餔時”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時間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解析:
“餔時”是古代對申時(15:00-17:00)的稱謂,既指具體時段,亦隱含飲食文化背景。需注意其與通假字“晡”的關聯,以及在文獻中的具體語境。
挨門挨戶葆衛保佑别歲擘窠大字擦減參兩揣挫傳家寶刍藳垂精點指劃腳調中地下郎地垠洞察其奸對檻兒分工合作附景格命桂圓鼓盞黑波後條後鄭華北狐刺魂飛膽戰虎頭公假王藉茅戒石銘金函冏徹口腔快談棱森屏言披展千秋歲引诮呵樵甿磬甸饒裕任聽睿博視肉樹墩天下脊鐵顩銅駝草莽鲖蟹頽風氽子脫捐五馬貴無用武之地孝謹小忠嘻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