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道往訪;前往谒見。《後漢書·梁冀傳》:“ 南郡 太守 馬融 、 江夏 太守 田明 初除,過謁 不疑 。”《資治通鑒·漢桓帝元嘉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言過其門,因而謁之,禮不專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二·步出夏門行》:“過謁王父母,乃在 太山 隅。”
“過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内容解析:
“過谒”指順道拜訪或前往谒見,強調禮節性的非專程訪問。其中:
“過谒”多用于古代官場或文學語境,既體現禮節性,又包含順路而為的隨意性。其核心含義與現代“順道拜訪”類似,但更強調禮儀規範。
《過谒》是一個成語,意指拜訪或造訪。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過”和“谒”,合在一起用來形容人們拜訪他人。
《過谒》的部首是辵(chuò),部首的意思是行走。根據這個部首,我們可以推測《過谒》這個詞描繪了一個人前行的動作。《過谒》共有17個筆畫,其中“過”有5個筆畫,“谒”有12個筆畫。
《過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一書中。在古代,官員會按照規定的程式去拜訪上級官員,以顯示對上級的尊敬。這種拜訪過程就稱為“過谒”。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将《過谒》引申為普通民衆拜訪朋友或長輩。
《過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過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過谒》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過謁」。這種寫法中的“過”字使用了一個“辶”部分替代了“辵”,而“谒”字寫作「謁」中間的“讠”部分是從“谀”字中改變過來的。
1. 他明天要去拜訪家人,表示過谒親情。
2. 在古代,高級官員每年都要過谒皇帝。
過門谒内(拜訪門第高的人家)
迎門谒貴(迎接他人的拜訪)
拜訪、訪問、造訪
告别、離開、分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