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 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获麟。 孔子 曰:‘吾道穷矣。’” 何休 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徵,故云尔。”后以“泣麟”为哀叹悲泣世衰道穷之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嘆凤,临衢而泣麟。” 宋 王禹偁 《酬赠田舍人》诗:“一车甘雨方建隼,万国淳风莫泣麟。” 清 钱谦益 《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 瑶 之状公也,详其于人才国是消息存亡之故,瞻乌泣麟,有餘痛焉。”
“泣麟”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一、词源出处 该词最早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的典故: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有人在狩猎时捕获麒麟。孔子见后悲泣不已,认为麒麟作为象征太平的仁兽,本应在圣王治世时出现,此时却现身于乱世,预示着自己将逝、周道衰微。
二、核心释义 特指孔子因麒麟现于乱世而悲泣的事件,后引申为:
三、延伸应用 在历史文献中常与其他祥瑞并提,如刘勰《文心雕龙》将“泣麟”与“叹凤”对举,强化对王道缺失的哀恸;宋代王禹偁诗句“万国淳风莫泣麟”则反用其意,表达对太平的期许。
补充说明:麒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列为“四灵”之一,《礼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其出现本应预示祥瑞,因此“泣麟”蕴含着强烈的理想主义破灭色彩,成为后世文人寄托家国情怀的重要典故。
《泣麟》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麒麟哭泣。麒麟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兽,被视为吉祥之兆。它通常被描述为一种像狮子的动物,带有像鹿一样的角。麒麟是吉祥、祥瑞的象征之一,据传当麒麟泣泪时,意味着有大灾难即将降临。
《泣麟》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氵”和“鹿”。其中,“氵”是水的部首,表示与水有关,而“鹿”则是具体的象征麒麟的动物。
《泣麟》共有11个笔画,其中“泣”部有8个笔画,“麟”部有3个笔画。
《泣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麒麟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神兽,代表着祥瑞和好运。根据传说,当麒麟哭泣时,意味着不祥之事即将发生。
在繁体字中,“泣”和“麟”分别为「泣」和「麟」。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由于字形的演变,「泣麟」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
《泣麟》中的“泣”在古代写作「訖」或「芑」。
而“麟”在古代写作「麐」或「麗」。
1. 当人们发现泣麟的时候,都会感到极度惊恐。
2. 古代传说中,泣麟出现之后,大灾难就会降临。
组词:泣泪、麟角、悲鸣。
近义词:悲鸣、号哭。
反义词:欢笑、喜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