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泣麟的意思、泣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泣麟的解释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 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获麟。 孔子 曰:‘吾道穷矣。’” 何休 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徵,故云尔。”后以“泣麟”为哀叹悲泣世衰道穷之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嘆凤,临衢而泣麟。” 宋 王禹偁 《酬赠田舍人》诗:“一车甘雨方建隼,万国淳风莫泣麟。” 清 钱谦益 《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 瑶 之状公也,详其于人才国是消息存亡之故,瞻乌泣麟,有餘痛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泣麟”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孔子感叹时运不济的传说相关。据《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有人捕获了一只麒麟,孔子闻讯后悲叹“麟出而死,吾道穷矣”,认为祥兽麒麟的出现与死亡预示着自身理想无法实现,因而掩面哭泣。后世以此典故代指对时局衰败、贤者不遇的哀叹。

该词的词义演变可分为三个层面:

  1. 本义溯源:指孔子见麒麟被捕获而泣的史实,《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哀叹世道衰微”的具体事件。
  2. 引申义拓展: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化用“泣麟”象征怀才不遇,拓展为对理想破灭的隐喻,《辞源》标注此词可引申为“贤者悲时”的普遍心境。
  3. 文化符号意义:明清文人常以“泣麟”作为典故修辞,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读《春秋》时批注“泣麟犹胜逐鹿多”,赋予其超越原典的哲学思考。

该词在古典文学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宋代《广韵》标注其读音为“七入切”,属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作“qì lín”。需要注意的是,“泣麟”与“获麟”常互为表里,后者侧重事件本身,前者强调情感表达。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麟为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这一注解为理解该词提供了经学阐释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泣麟”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一、词源出处 该词最早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的典故: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有人在狩猎时捕获麒麟。孔子见后悲泣不已,认为麒麟作为象征太平的仁兽,本应在圣王治世时出现,此时却现身于乱世,预示着自己将逝、周道衰微。

二、核心释义 特指孔子因麒麟现于乱世而悲泣的事件,后引申为:

  1. 哀叹时局:表达对政治衰败、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痛心
  2. 感怀命运:常用于文人自况,抒发怀才不遇或理想破灭的悲怆
  3. 文化象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标志性的衰世意象,如李白《鞠歌行》、杜甫诗中均化用此典

三、延伸应用 在历史文献中常与其他祥瑞并提,如刘勰《文心雕龙》将“泣麟”与“叹凤”对举,强化对王道缺失的哀恸;宋代王禹偁诗句“万国淳风莫泣麟”则反用其意,表达对太平的期许。

补充说明:麒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列为“四灵”之一,《礼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其出现本应预示祥瑞,因此“泣麟”蕴含着强烈的理想主义破灭色彩,成为后世文人寄托家国情怀的重要典故。

别人正在浏览...

爱口绷吊笔材弊幽柴望常家蝉佩禅思朝晡嘲调逞风丑叉从亲打踅跌磕煅粉多难二陆方程式繁钜番芋伐阅肥水枫锦烽逻蜂屯蚁附辅理傅左孤窭郭顺时后蹑缓土环帀竟夜进礼棘针绢绸罥挂居心叵测悃悃檩子艛船扭搭排笔排掉盆手僻论贫僧铺砌铺舍碁枰锐角束矢钧金思春悚跂孙友小结徙锢惜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