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浸灌的意思、浸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浸灌的解釋

(1) [overflow; flood]∶[大水] 漫進;灌入

洪水浸灌

(2) [irrigate]∶灌溉

放水浸灌秧田

詳細解釋

(1).灌溉。《莊子·逍遙遊》:“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宋史·河渠志六》:“乞開濬 熙寧 舊渠,以廣浸灌。”

(2).指淹沒。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歲五六月收穫之時,則江水大漲,驟至丈許,決隄漫陂,頃刻浸灌。”

(3).浸漬,熏陶。 明 歸有光 《莊氏二子字說》:“ 德實 自立門戶,而 德誠 贅 王氏 ,皆以敦厚為人所信愛,此殆流風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 清 黃宗羲 《高旦中墓志銘》:“讀書當從六經,而後《史》《漢》,而後 韓 歐 諸大家。浸灌之久,由是發為詩文,始為正路。”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蓋往之文明流弊,浸灌性靈,衆庶率纖弱頽靡,日益以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浸灌”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 大水漫灌:指洪水等自然水體大面積湧入或淹沒某區域。如“洪水浸灌”。
    • 人工灌溉:表示通過放水澆灌農田,如“放水浸灌秧田”。
  2.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 《莊子·逍遙遊》提到“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強調自然降雨與人工灌溉的對比。
    • 《宋史·河渠志》記載“開濬舊渠以廣浸灌”,體現古代水利工程中的灌溉功能。
  3. 引申含義

    • 淹沒:如康有為描述江水暴漲導緻“頃刻浸灌”農田的場景。
    • 文化熏陶:明代歸有光用“流風末俗所浸灌”比喻思想滲透,魯迅亦以此描述文明對人性潛移默化的影響。
  4.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場景區分自然現象與人文比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莊子》《宋史》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浸灌》的意思

《浸灌》這個詞為動詞,指的是将水或液體滲透到固體的内部,使其充分濕潤或浸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浸灌》的部首是“水”和“火”,分别為“氵”和“火”,總共10個筆畫。

來源

《浸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時期,人們為了使土壤中的農作物充分吸收水分,采取浸泡、灌溉的方式,以确保作物的生長發育。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詞彙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浸灌”。

繁體

繁體字為「浸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浸灌》字寫作「浸淦」,形狀類似現代的「浸灌」,隻是結構上有一些微妙的差異。

例句

1. 農民們利用灌溉系統對田地進行浸灌,以确保莊稼的正常生長。

2. 我把筆尖浸灌在墨汁中,開始書寫我的書法作品。

組詞

浸泡、浸透、浸漬、浸沒、浸潤。

近義詞

灌溉、淋漓。

反義詞

幹燥、排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