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指第一次打更,即五更中的一更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淮泊》:“起更了,廊下一宿,早去伺候开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谈到起更时候,一庭月色,照满书窗,梅花一枝枝如画在上面相似。” 陆文夫 《二遇周泰》:“这一夜齐巧落雨,起更以后,街上就没有行人了。”
起更是汉语中与古代计时制度相关的传统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夜间更夫开始打更报时的行为,也代指一更天(即戌时,相当于现代时间19:00-21:00)。古代将夜晚划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起更标志着宵禁开始,民众需遵守夜间活动规范。
从词源结构分析,“起”表示起始动作,“更”既指代更夫职务,也指时间单位,二者组合形成动宾结构。该词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地方志文献,如《临安志》记载“官府起更,市井闭户”,反映其与城市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在文化语境中,起更常作为古代生活场景的典型意象。例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道“外面已起更,凤姐方回房歇息”,佐证了清代贵族阶层对起更时刻的生活安排规律。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用于历史题材作品或方言表述,如河南部分地区仍保留“起更吃饭”的俗语传统。
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第七版)第1385页将其定义为:“旧时夜间以击梆或敲锣报时,第一次报更称为起更。”这一解释从社会职能角度界定了词汇的实用功能。语言学研究表明,起更属于典型的“行为时间词”,其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体动作向抽象时间概念的转化过程。
“起更”是中国古代夜间计时制度中的一个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夜间第一次打更,即五更制度中的“一更天”开始。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约2小时),起更标志着夜晚计时的起点。
具体时间
通常对应现代时间的晚上7点左右(19:00-21:00为一更)。例如《红楼梦》提到“起更时分”即指此时段。
社会作用
作为古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节点,起更后常伴随夜禁开始,如《福惠全书》记载“起更后则夜禁难行”,也是文学作品描写夜晚场景的常用时间标志,如《儒林外史》用“起更时候”烘托月夜意境。
相关延伸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词典释义,可通过查看来源网页获取更多细节。
爱款安复缠头赀痴惑雌性存货等平颠驰迭跃地位栋折榱坏凤纪隔错輵螛弓靶关覆观音菊归省何自红十字会坏裳为褲懽伯惛惫昏忘昏夕经星开往刻诛类龟砺砥灵友林森陋拙昧错棉田鸣环命吏模型木帝纳粹内簿昵就前阀前截儿让梨弱翅散滞砂包晒书神味恃明天业跳栏哇淫猥曲吴蚕湘流相容销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