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 尝令 东阿王 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6*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朱自清 《诵读教学》:“所谓‘耳治’、‘口治’、‘目治’这诵读教学三部曲,日渐纯熟,则古人的‘一目十行’、‘七步成诗’,并非难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七步成诗汉语 快速查询。
“七步成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该典故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因忌惮弟弟曹植的才华,命其七步内作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而作《七步诗》,以“煮豆燃萁”隐喻兄弟相残,最终令曹丕羞愧。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引自)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背景或诗词分析,可参考《世说新语》或相关历史文献。
「七步成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只需七步就能写出一首诗。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后汉书·雷总传》中。雷总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宦官,他的才华出众,能够七步写成一首巧妙的诗句,因此得到了这个称号。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七」字拆分:一一丿、丶、一
「步」字拆分:行、卜、十
「成」字拆分:ㄣ、十、水
「诗」字拆分:词、言
这个成语的繁体字是「七步成詩」。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七」字的古代写法为「柒」,「步」字的古代写法为「歩」,「诗」字的古代写法为「詩」。
一些例句使用了「七步成诗」这个成语:
他具备了七步成诗的才华。
你能否七步成诗,以示你的才华?
以下是一些与「七步成诗」相关的组词:
七步称王、成诗作品、行诗之步、文坛才子、诗人天赋。
与「七步成诗」意思相近的词是「举一反三」,意为从一个事物推及其他事物,表示能够运用灵活的想象力和判断力。
与「七步成诗」意思相反的词是「千挑万选」,意为经过长期的选择和筛选才能选出最优秀的人或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