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部民的意思、部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部民的解释

统属下的人民;邑民。《魏书·序纪·神元帝》:“积十数岁,德化大洽,诸旧部民,咸来归附。” 清 顾炎武 《卓太傅祠》诗:“拱木环遗寝,空山走部民。” 王蘧常 汇注:“谓至今邑民犹奔走空山,祭拜其庙也。” 清 丘逢甲 《奉题仙屏中丞舟行杂咏诗卷并以留别》诗之一:“海南翘首瞻乡月,老友于今是部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部民”是汉语历史词汇中具有特定社会结构指向的复合词。从构词法分析,“部”指代古代社会中的组织单位,常见于“部落”“部族”等概念;“民”即民众,二者组合后特指依附于特定社会组织的群体。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部民”一词主要用于以下两重含义:

  1. 社会组织单位成员

    魏晋至隋唐时期,“部”常作为军事或行政编制单位,如《晋书·职官志》记载“五部民吏,皆属护军”。此语境下的“部民”指受特定管理机构统辖的户籍人口,其身份与土地、赋税相关联,体现中央集权下的户籍管理制度(参考来源:中华书局《晋书》校注本)。

  2. 少数民族部族归属群体

    南北朝至辽金阶段,“部民”亦指未完全纳入郡县体系的边疆民族群体。如《魏书·官氏志》载“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分为南北部,复置二部大人以统摄之”,这里的“部民”强调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的部族成员身份(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大辞典》)。

该词汇在宋元后逐渐被“编户”“属民”等词替代,但在《清史稿》中仍保留对蒙古八旗“部民”的表述,印证其作为历史术语的延续性(参考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史稿语词汇释》)。

网络扩展解释

“部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进行区分:

一、中国古代语境中的含义

指统属下的民众或地方百姓,常见于文献记载:

  1. 基本定义
    原指受管辖的属民或邑民,如《魏书》记载“诸旧部民,咸来归附”,清代顾炎武诗中亦用“部民”代指地方百姓。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中央政权与地方民众的关系,强调行政归属,如“海南翘首瞻乡月,老友于今是部民”(清代丘逢甲诗)。

二、日本古代社会制度中的含义

特指大化改新(645年)前的特殊阶层:

  1. 社会地位
    部民是皇室或贵族控制的劳动者群体,从事农业、手工业等专门职业,无人身自由,可被贵族转让,实质为“集体生产奴隶”。
  2. 组织形式
    按职业或所属贵族命名,如“田部”“织锦部”,部分直属皇室(“品部”),部分归豪族支配。
  3. 历史演变
    大化改新后,部民制废除,原部民转为国家公民,标志着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个别现代词典(如)将“部民”解释为“军民团结”的成语,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建议结合具体历史文献或研究场景选择适用定义。若需进一步探讨日本部民制度或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战不殆背水陈表示钗环蟾宫澄芬陈公博尘习脞説当职涤溉跺蹬多幸方别改易贵献海关恢阐交番较略济川警联进迫狷急开山鼻祖抗隐可观克落克忠擂石车棂床林宗折巾李仁堂离绽内阁中书你每叛背偏侯七步八叉情义求知若渴气穴券食人材绒毛哨军生货示弱时卒私拷通鼓同事通香木威刑稳吃三注文世无咎无誉显千岁邪淫洗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