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汉书·食货志下》:“民心动摇,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旧唐书·韦凑传》:“ 三辅 农人,趋目前之利,捨农受雇,弃本逐末。”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 吴 徐知誥 从 宋齐丘 之言,以为钱非耕桑所得,使民输钱,是教之弃本逐末也。”
(2).亦作“ 弃本求末 ”。谓舍弃事物的根本而追求末节。《魏书·敬宗纪》:“又 元天穆 宗室末属……不能竭其忠诚以奉家国,乃復弃本逐末,背同即异,为之谋主,成彼祸心。”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两监》:“尔后物态浇漓,稔于世禄,以京兆为荣美,同华为利市,莫不去实务华,弃本逐末。”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之二:“惟小人弃本求末,不务脩德,止求吉葬。”
“弃本逐末”是一个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原指古代社会放弃农业(本)而追逐工商业(末),如《汉书·食货志》提到“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揭示了重商轻农的危害性。现代引申为舍弃事物的根本,只追求细枝末节,比喻做事主次不分。
多用于批评政策、决策或个人行为中忽视核心问题、追求表面细节的情况,如学术研究过度关注形式而忽略本质,或企业忽视产品质量而专注营销包装等。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汉书》《旧唐书》等文献。
弃本逐末是一个成语,意为放弃根本去追求表面的东西。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弃本和逐末。
弃本中的部首分别是弓和本,其中弓是表示弯曲的工具,象征着放弃;本表示根本或本质。该词的笔画数是9画。
逐末中的部首分别是辶和未,其中辶是表示辙迹的部首,指代行走;未表示未来或未完成的事物。该词的笔画数为11画。
成语“弃本逐末”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哀公六年》中的一段记载:“舜曰:‘去殷之本,践夏之阶。’”后来演变为“弃本”,后半部分则取自《汉书·律历志》中的“去未而就已,勿以骄百二十士”。后来两个片语合并成为成语“弃本逐末”。
在繁体中写作棄本逐末。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成语“弃本逐末”的写法有所不同。依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弃本写作“廨本”,逐末写作“辵未”。这与现代的写法有一些差异。
一些例句:
1. 他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竟然弃本逐末,丢掉了自己最重要的事业。
2. 这位年轻人总是拘泥于眼前的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实在是弃本逐末。
3. 在企业管理中,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注重持续发展,切勿弃本逐末。
其他相关词汇:
组词:弃旧迎新、忍辱负重、舍本逐末
近义词:舍本逐末、忽本忽末
反义词:守正不邪、循规蹈矩
半间半界编蒲秉握鄙异财迷昌亭之客吃心臭不可当崔韬逢雌虎點滴斗手敦煌变文帆幔分胙讙头国峘岳护疼降祥近便锦鳞书讥思急骤钧座窥谏癞子老黄牛凉观两王辽豕白头灵廛龙施芦雪码目蹑景拟迹滂溢捧土傔卒气恼奇蹄目蝤蛴颈气疫如狼似虎傻瓜蛋沙塞子省额石床试管婴儿死不瞑目四方撕掳逃号铁索桥偷梁换柱投售投梭之拒土地祠危懔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