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物干燥。《书·洪范》“曰雨曰暘” 孔 传:“雨以润物,暘以乾物。”
2.干制的食物。《仪礼·乡射礼》“荐脯用籩” 汉 郑玄 注:“脯用籩,籩宜乾物也。”
乾物(gān wù)指经过脱水处理、不含或仅含微量水分的物品,多用于食品、药材等领域。该词由“乾”(干燥)与“物”(物品)组合而成,强调其物理状态特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为“干燥”,《说文解字》释为“上出也”,引申为失去水分后的状态。在《易经》中,“乾”象征天,属阳刚之气,与“湿”相对。
泛指一切有形实体,《玉篇》注“凡生天地之间,皆谓物也”,涵盖自然与人造物品。
合成词义:二者结合指“经干燥处理的物品”,强调脱水的物理属性。
如香菇、海带等经晒干或烘烤制成的食材,水分含量低于15%,便于储存并保留风味(《食品加工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药材如陈皮、枸杞需制成乾物以浓缩有效成分,《本草纲目》载“曝干入药,久藏不坏”(人民卫生出版社注译本)。
实验室常用“乾燥剂”吸附水分,如硅胶、氯化钙等(《化学试剂手册》,科学出版社)。
“干货”多指脱水食品或知识性内容(如“干货分享”),而“乾物”更侧重物理状态描述,属专业术语。
“仓库需通风存放乾物”(《仓储管理规范》,国家标准GB/T 28581-2012)。
《齐民要术·作酱法》记载:“取乾鲚鱼……去鳞讫,脔切”,说明南北朝时已系统记录乾物加工技术(中华书局校释本)。
参考资料
“乾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使物干燥
该义项出自《尚书·洪范》的注释:“雨以润物,暘(阳)以乾物”,指阳光使物体干燥。此处“乾”作动词,强调通过日晒去除水分的过程。
干制食物
汉代郑玄在《仪礼·乡射礼》的注解中提到“脯用籩,籩宜乾物也”,指用竹编容器(籩)盛放干肉等脱水食品。此处的“乾物”为名词,特指经晒制或风干处理的食品,如肉脯、果干等。
补充说明:
“乾”在八卦中代表“天”,与“坤”(地)相对,象征阳刚属性。古汉语中“乾”常与“干”通假,故“乾物”亦可理解为“干物”,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注疏与汉字本义,需注意现代汉语中“乾”已简化为“干”,但涉及传统文化或特定术语时仍保留原字。
百念百诺鳻盾冰核儿笔员薄相不化草索察官赤牛中尉赤霄等外品调书带斗火顿挫非刑风书分毫无爽分时肤语根系隔栅归根结柢果料儿孤形吊影涵咀豪鱼禾米欱吞黄鹢回身见死不救脚手架葭菼迹蹈急慌慌金鳌玉蝀旌扬嵇散可乘之隙赉奬两肩荷口瞭哨零打碎敲沐雨经霜捺抉囊里盛锥排工起场弃甲倒戈轻怜痛惜清盼仁寿宫软厮禁沙霾塑料薄膜天文院吞鸟讬丽小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