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谴责告戒。《后汉书·马防传》:“ 防 又多牧马畜,赋敛 羌胡 ,帝不喜之,数加谴勑,所以禁遏甚备。”《后汉书·五行志一》:“上以后故,但谴勑之,不治其罪。”
“谴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组合后,“谴勑”表示谴责并告诫,多用于对错误行为的严厉批评与警示。例如《后汉书·马防传》中“数加谴勑”,即皇帝多次谴责并告诫臣子(、)。
若需进一步探讨古汉语词汇的演变或具体例句,可补充说明。
《谴勑》是一个汉字词组,意为谴责和惩治。
《谴勑》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刀,总共有17个笔画。
《谴勑》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例如《论语》、《孟子》等。在这些经典中,谴责和惩治不义行为的观念被广泛提及,而《谴勑》成为了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这种行为的严正态度。
《谴勑》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譴䬱」。
《谴勑》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在部分偏旁的组合和笔画的书写上有所差异。具体的古时候写法为「谴剿」。
1. 他坚决谴责了那些不道德的行为。
2. 政府决定对贪官进行严厉的惩治。
1. 谴责:表示对违法、不道德等行为的批评和斥责。
2. 惩治:表示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以及改正。
1. 批评:表示对人或事物的缺点、错误进行评价和指责。
2. 责备:表示对错误、过失等进行谴责和斥责。
宽恕:表示原本应该谴责和惩治的行为,却选择原谅和不予处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