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谴责告戒。《后汉书·马防传》:“ 防 又多牧马畜,赋敛 羌胡 ,帝不喜之,数加谴勑,所以禁遏甚备。”《后汉书·五行志一》:“上以后故,但谴勑之,不治其罪。”
“谴勑”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谴”与“勑”两部分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谴”本义为责备、责罚,如《说文解字》释“谴,谪问也”,引申为官员因过失被降职或申斥;而“勑”通“敕”,指帝王自上而下的诏令或告诫,如《广雅》注“勑,书也”,含权威性指令之义。两字连用,在古籍中多指帝王对臣属的正式责备或通过诏令进行警示,如《后汉书·周举传》载“谴勑不遵,必有严咎”,强调以文书形式下达的责罚。
该词属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但在研究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时仍需考据其语境。权威性解析可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及《说文解字注》,两书对二字源流及复合词用例均有详细训诂。
“谴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组合后,“谴勑”表示谴责并告诫,多用于对错误行为的严厉批评与警示。例如《后汉书·马防传》中“数加谴勑”,即皇帝多次谴责并告诫臣子(、)。
若需进一步探讨古汉语词汇的演变或具体例句,可补充说明。
暴絶备固碧岑鼻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禀谢币泉不瞅人吃讷重影刺访促遽鼎娥对照放射化学风驰草靡冈阜关怀贵不可言诡崛黄目环拥郊寒岛瘦孑盾进壁九节狸咎氏咎谪攫捷拘奇抉异慨尔狼井鍊乳领统龙腾虎踯楼栏罗罻緑帽子卖钱每限捻弄辟空屏着气羸弃逆归顺秋颜三七斋扫迳涩体幓纚失柄水国诉冤探源挽掣亡魂乡野献体晓的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