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起門來自我反省。《漢書·韓延壽傳》:“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 延壽 大傷之……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卧傳舍,閉閤思過,一縣莫知所為。”
“閉合思過”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ì gé sī guò(部分資料中“合”讀作“hé”,但根據權威文獻,此處“合”通“閤”,讀“gé”)。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強調獨自反思過錯并尋求改正。其核心是通過獨處審視自身行為,常見于個人犯錯後的主動檢讨或他人建議的反思場景。
源自《漢書·韓延壽傳》:
韓延壽因民間兄弟争訟田地,深感失職,遂“移病不聽事,閉合思過”,最終感化百姓,促成和解。
這一典故凸顯了自我反省對化解矛盾的作用。
部分資料将“閉合”寫作“閉閤”,實為通假字現象,現代多簡化為“合”。需注意讀音差異(“閤”古音為gé),避免混淆。
閉合思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困境或錯誤中自己反省自己,以糾正錯誤。它由四個漢字組成:閉、合、思、過。
閉合思過的四個字的部首分别是: 閉-門;合-口;思-心;過-辶。其中,閉有10畫,合有6畫,思有9畫,過有6畫。
閉合思過最早出自《論語·原則》:“君子閉其室,必行之。必閉其室也,必思其過。”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在關起房門的時候,就應該考慮自己的錯誤,認真反思。後來,這個詞彙被引申為一種自己反省自己的态度。
閉合思過的繁體寫法為閉合思過。
在古代,閉合思過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閉的古代寫法為“閇”、合的古代寫法為“闔”,思的古代寫法為“覗”,過的古代寫法為“過”。這些變化與現代漢字的書法演變有關。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對待家人的态度有問題,心生閉合思過之意。
閉門思過、思過自責、回頭是岸
反省思考、自我檢讨、自省自覺
逃避責任、掩飾錯誤、漠視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