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意謂 孔子 之才德不可企及,後因以“牆仞”喻賢者之門。 唐 劉禹錫 《上中書李相公绛啟》:“伏自不窺牆仞,九年于茲。” 宋 蘇轼 《賀孫樞密啟》:“某限以郡符,阻趨牆仞。”
“牆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來源于《論語》典故:
基本釋義
該詞出自《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原指孔子學問與道德的高深難以企及,後引申為賢者之門或高深的學問境界。例如宋代蘇轼在《賀孫樞密啟》中寫道“阻趨牆仞”,即表達對賢者的敬仰。
延伸用法
可比喻難以逾越的壁壘,如唐代劉禹錫用“不窺牆仞”謙稱自己未能深入學問精髓。此外,部分文獻(如)提到該詞可形容“牆壁倒塌的聲音”,并比喻力量磅礴,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或誤讀。
争議與辨析
主要分歧在于“仞”的解讀:
建議在正式場合采用《論語》典故的經典釋義,引用時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牆仞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qiáng rèn。
牆仞的拆分部首為“土”和“人”,筆畫數為7畫。
牆仞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意為“牆體上小而危險的突出物”。這個詞由“牆”和“仞”兩個字組成,在過去用于形容城牆上突起的矮台。
牆仞的繁體字形為「牆仞」。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牆仞的寫法略有差異。其中,“仞”在古代寫作“人”和“任”。
1. 這面城牆有不少牆仞,需要格外小心。
2. 他小心翼翼地爬上牆仞,勇敢地跳過去。
牆仞的相關詞語有:牆體、城牆、矮台。
牆仞的近義詞包括:壁壘、堡壘、屏障。
牆仞的反義詞可以是平坦、平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