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蜣螂推轉而成的糞丸。常指低下無用之物。《新五代史·唐臣傳·任圜》:“ 圜 謂 重誨 曰:‘ 李琪 才藝,可兼時輩百人,而讒夫巧沮,忌害其能,若舍 琪 而相 協 ( 崔協 ),如棄蘇合之丸而取蜣蜋之轉也!’”亦省作“ 蜣轉 ”。 宋 何仙姑 《八聲甘州》詞:“傷感,蜣轉卻做靈丹。”參見“ 蜣蜋 ”。
“蜣蜋之轉”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曆史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新五代史·唐臣傳·任圜》,任圜曾以“蜣蜋之轉”諷刺崔協才能平庸,遠不及李琪的才華,原文稱:“若舍琪而相協,如棄蘇合之丸而取蜣蜋之轉也!”。
(注:蘇合丸為名貴香料,與糞丸形成鮮明對比,凸顯貶低之意。)
文學引用
宋代何仙姑《八聲甘州》詞中簡化為“蜣轉”,如“傷感,蜣轉卻做靈丹”,以反諷手法表達對無用之物的感慨。
該成語通過自然現象暗喻人事,強調對低劣事物的否定,常見于古典文獻及詩詞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諷刺或批判意圖。
《蜣蜋之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兩個敵人互相觊觎時的情況。
《蜣蜋之轉》的部首是蟲部,拆分後的筆畫是13畫。
《蜣蜋之轉》這個成語源自《莊子·秋水》:“隨風而動,如蜣蜋之轉。”後來流傳至今,成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語之一。
繁體字的《蜣蜋之轉》為「蜻蜒之轉」。
古代漢字寫作“蜻蜒之轉”,後來隨着語言演變,簡化為現今的寫法。
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像《蜣蜋之轉》,一直在互相觊觎。
蜿蜒、蜻蜒、轉動、轉彎、轉變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相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