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梁启超 《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第五章:“於新法典编纂之必要迫於眉睫。”亦作“ 迫在眉睫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二章第六节:“帝国主义列强正在磨牙欲噬,瓜分的大祸,迫在眉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一章:“眼看着一场众寡悬殊的大战迫在眉睫…… 高夫人 如何能心情轻松!”
“迫于眉睫”应为“迫在眉睫”的笔误,正确成语为“迫在眉睫”。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字面与比喻义
2. 用法特征
3. 近义辨析
4. 使用场景
5. 文化内涵 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中“防微杜渐”的预警思维,提醒对临近危机的警觉性。其视觉化表达(眉睫之距)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符合汉语意象化表达传统。
建议使用时注意语境正式程度,日常口语中可用“火烧眉毛”等替代以增强生动性。
《迫于眉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事情非常紧迫,就像急需解决的问题已经到了眉毛边上,非常紧迫且迫切。
《迫于眉睫》的拆分部首是辶(辶是行走之意)和目(目字旁),辶表示动作,目表示眼睛相关。
《迫于眉睫》的笔画数量是19画,包括了繁体字的12画。
《迫于眉睫》最早出现在明代许仲庸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
繁体字为《迫於眉睫》。
根据古代汉字字形字义查考系统,汉字“迫”在古代写法中是“迲”字,表示向前跑的样子;“眉”在古代写法中是“鬘”字,表示头部双眉连结;“睫”在古代写法中是“鼫”或“齯”字,表示眼睛底下一部分的小绒毛。
1. 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已经迫于眉睫了。
2. 时间已经迫于眉睫,我们必须尽快行动。
迫不及待、迫在眉睫、迫近、迫害
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无关紧要、不着急、不紧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