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迫促;急迫。《後漢書·仲長統傳》:“安寧勿懈墯,有事不迫遽。” 宋 蘇轼 《與趙德麟書》之一:“候吏來,特承書教,禮意兼重……行役迫遽,裁謝草略,想蒙恕察。”
(2).狹窄,不寬敞。 唐 柳宗元 《永州龍興寺東丘記》:“抵丘垤,伏灌莽,迫遽迴合,則與奧宜。” 宋 秦觀 《遊湯泉記》:“西庵之成久矣,其地迫遽無流水,非枯槁自謀之士莫能居之。”
“迫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迫促;急迫
表示時間緊迫或情勢急迫的狀态。例如《後漢書·仲長統傳》中提到“有事不迫遽”,強調處理事務時不宜因緊急而慌亂。蘇轼在書信中也用此詞表達行役匆忙之意:“行役迫遽,裁謝草略”。
狹窄;局促
形容空間或環境狹小逼仄。柳宗元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描述地形:“迫遽迴合,則與奧宜”,指丘壑交錯形成的幽深空間。秦觀《遊湯泉記》提到“其地迫遽無流水”,說明西庵因環境局促、缺乏水源而不宜居住。
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語境中可替換為“緊迫”“狹窄”等更常用的詞彙。部分例句中的“迫遽”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時間或空間。
《迫遽》(pò j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迅速、急促的意思。它常用來形容事物或行動發生得非常快,毫無停滞的意味。
《迫遽》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走),右邊是亅(十橫),共包含8個筆畫。
《迫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它的繁體字形為「迫遽」。
在古時候,「迫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能因曆史演變而異,但基本結構和意思與現代保持一緻。
1. 會議開始前,各位領導進行了迫遽的讨論。
2. 在行動迫遽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保持冷靜思考。
迫遽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組或詞語,如迫遽而至、迫遽無比等。
近義詞包括匆忙、急速、緊迫等。
反義詞可以是緩慢、遲緩、漸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