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史·王罴传》:“ 神武 遣 韩轨 、 司马子如 从 河东 宵济袭 羆 , 羆 不觉。比晓, 轨 众已乘梯入城。 羆 尚卧未起,闻閤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羆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后以“羆卧”喻有志之士虽退处草野而意气犹盛。 宋 陆游 《晓出至湖桑埭》诗:“老气犹能作羆卧,壮怀谁復记鸿轩。”参见“ 老羆当道 ”。
“罴卧”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其含义与人物气节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出处与典故
该词出自《北史·王罴传》。北朝名将王罴在遭遇敌军夜袭时,虽未及整装,仍赤身持棒冲出,高呼“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意为:老熊挡路,你们这些貉子休想通过!),以勇猛之姿震慑敌军,使其退散。
本义与引申义
用法与示例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中,赞颂人物虽处困顿却坚守气节。例如:“先生归隐山林,然罴卧之志未减,谈吐间犹见锋芒。”
此词通过动物意象与历史事件结合,生动传递了“隐而不弱、退而不馁”的精神内核。
《罴卧》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野兽伏卧在地上休息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野兽、野兽的蛮横和威猛。
《罴卧》的拆分部首是“罒”(网字旁)和“卧”(卜字底部),由于“罴”并不常用,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字。
《罴卧》的总笔画数为11画。其中,“罒”部分为5画,“卧”部分为6画。
《罴卧》这个词最早见于古代汉语,在《周礼·春官·罴札·校刊义》中有所记载。
在繁体字中,“罴卧”分别写作“罴臥”。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罴的形态与今天相似。而“卧”在古汉字中写作“臥”,形状略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基本相同。
1. 那只凶猛的狮子悄悄地罴卧在草丛中,等待猎物的出现。
2. 豹子一跃而起,罴卧在树枝上,看着周围的环境。
3. 他的力量像野兽一样,发出一种凶猛的罴卧之态。
1. 罴猛:形容像野兽一样凶猛的样子。
2. 罴子:指某些生活在山区的野兽,如云豹。
3. 罴皮:指罴类野兽的皮毛。
1. 蛮横:形容野蛮、威猛。
2. 强悍:形容力量强大、凶猛威武。
温柔:与罴卧相反,指温和、柔和的性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