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ne]贊美之詞。即“好啊”
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左傳·昭公十六年》
(2) 後為僧人用作表示驚歎的口頭語,既可以表示贊許,又可以表示不滿,猶言“罪過”
(1).贊歎之辭。《左傳·昭公十六年》:“ 宣子 曰:‘善哉,子之言是。’”《論語·顔淵》:“ 齊景公 問政於 孔子 , 孔子 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邢昺 疏:“ 景公 聞 孔子 之言而信服之,故嘆曰‘善哉’。”《法華經·方便品》:“梵音慰喻我,善哉 釋迦 文。” 遼 智化 《玉石觀音唱和詩》:“方池波面躡花臺,瞻奉無非唱善哉。”
(2).傳說中的樹名。《太平廣記》卷一七三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說》:“ 漢武 遊 上林 ,見一好樹,問 東方朔 , 朔 曰:‘名善哉。’”
(3).鳳鳥夜鳴。《初學記》卷三十引《論語摘衰聖》:“﹝鳳﹞夜鳴曰善哉,晨鳴曰賀世。”
善哉是漢語古典文獻中具有多重語義的感歎詞,其核心含義隨語境演變而發展。《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分為三類:
一、表贊歎認可
多用于對話中表達對他人觀點的認同或欽佩,含褒揚色彩。例如《金剛經》中佛陀以“善哉,善哉”肯定須菩提的見解。此用法在漢譯佛經中出現頻率最高,鸠摩羅什譯本中常以疊詞形式強化贊歎語氣。
二、表反諷質疑
先秦典籍中可見反向使用案例。《左傳·昭公十六年》記載叔向與子産對話時,以“善哉”暗示對政令的諷刺性否定,此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表悲痛感慨
《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支道林在友人離世時歎“善哉”,此處詞義已轉化為哀傷情感的抒發,體現了詞義在魏晉時期的語義擴展現象。
該詞的曆時演變呈現“佛教用語→文學用語→現代邊緣化詞彙”的發展軌迹。現代多用于宗教場合或仿古文體,日常口語中已鮮見使用。詞源可追溯至梵文"sādhu"的早期佛經譯法,鸠摩羅什創造性地選用此詞進行意譯,既保留原詞韻律又符合漢語表達習慣,這一翻譯策略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注:本文釋義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大詞典》電子版、中華書局《世說新語校箋》、大藏經線上數據庫《金剛經》鸠摩羅什譯本等學術資源)
“善哉”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隨語境變化,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解讀:
贊美或贊同
表示對他人觀點或行為的稱贊,相當于“好啊”“說得好”。例如《左傳·昭公十六年》記載:“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即子産的觀點得到宣子的高度認可。
感歎語氣詞
古人常以“善哉”表達驚歎或感慨,既可表贊許(如“善哉!此計甚妙”),也可隱含不滿(如僧人用其表罪過或贖罪)。
在佛經翻譯和僧人用語中,“善哉”被賦予宗教色彩:
部分文獻提到“善哉”指傳說中的樹名或鳳鳥夜鳴現象,但此類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示例用法
如需更完整的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左傳》《佛經》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百憂八靈不結盟國家猖蹶扯閑篇楚堤當須丹心得臉鼎俎蜚揚富貴不淫共居光影官績孤鲠漢表話岔兒黃鶴醉翁黃沙碗渾窳江婓驕奢淫佚節旦饑儉靖領禁月明具獄轲親苦根藍橋料貨驢臉瓜搭緑熊席茫浪明要牧字甯所偏護綪斾前仆後繼齊勇拳母權杖濡須塢三官堂慎身修永市場經濟屍陀林熟軟四端祀壇踏索土龍沐猴望察為人民服務問法仙道閑身涎涎鄧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