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坐草席上,表示準備受刑。《漢書·元後傳》:“車騎将軍 音 籍稾請罪。 商 、 立 、 根 皆負斧質謝。” 顔師古 注:“籍稾,自坐稾上,言就刑戮也。”
“籍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由于該詞生僻且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均為教育問答類網頁),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漢書》注疏等權威文獻以驗證細節。
籍稾(jí gǎo)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記錄文字和記錄内容。它是由“籍”和“稾”兩個字組合而成。
“籍”字的部首是⺮(竹),它的總筆畫數是20;“稾”字的部首是禾(禾谷),它的總筆畫數是15。
據考證,籍稾一詞最初出現在《詩經·鄘風·野有蔓草》中,其中“稾”字意指稻谷成熟的樣子,而“籍”則代表記錄。後來,“籍稾”逐漸演變成表示記錄和記載的意思。
繁體字中的“籍稾”仍然保留着相同的形狀,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籍”字在古代寫作“⺮易”,“稾”字則寫作“禾高”。這些古代的字形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意思保持一緻。
1. 他精通于各類書籍,是一位博學的學者。
2. 這本書是我用來記錄日記的最佳稾件。
1. 筆籍(bǐ jí):指書籍、文字等。
2. 籍貫(jí guàn):指一個人的出生地或祖籍所在地。
3. 辭書籍(cí shū jí):指收錄了大量詞彙和解釋的字典。
1. 記錄(jì lù):指将信息或事件記錄下來。
2. 記載(jì zǎi):指将事物的發展和描述記錄下來。
遺忘(yí wàng):指對某事物或信息失去記憶或忘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