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車鈴之聲相應。《大戴禮記·保傅》:“升車則聞和鸞之聲……在衡為鸞,在軾為和,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 王聘珍 解诂:“和、鸞,皆鈴也,所以為車行節者。”參見“ 和鸞 ”。
(2).和氣感應。《宋史·樂志十二》:“嘉薦報本,於以祈年。誠格和應,神娭福延。”
猶應和。相呼應。《爾雅·釋樂》“大鼓謂之鼖,小者謂之應” 郝懿行 義疏引 三國 魏 孫炎 雲:“和應大鼓也。”
“和應”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讀音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協調配合,強調共同協作達成目标。
示例:
車鈴之聲相應
源自《大戴禮記·保傅》,描述古代車馬行進時,懸挂的鈴铛(“和”與“鸾”)相互應和,形成節奏。
原文:“馬動而鸾鳴,鸾鳴而和應。”
和氣感應
指天地陰陽之氣和諧相感,多見于古代哲學或祭祀文獻。如《宋史·樂志》提到“誠格和應”,即通過誠心達到天人感應。
若需深入探究古代用法,可參考《大戴禮記》《宋史》等典籍;現代用法可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更多示例可查看中的實際造句。
《和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兩者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産生一緻或符合預期的結果。它是一個動詞短語,通常用于描述社會、人際關系、音樂、自然界等方面的協調與配合。
《和應》的第一個字“和”是由“口”和“禾”兩個部首組成,共有8個筆畫;第二個字“應”是由“廣”和“開”兩個部首組成,共有7個筆畫。
《和應》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古代文獻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它在古代的含義更偏向于音樂領域,表示不同樂器相互協調演奏的美妙場景。後來,這個詞彙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用于描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亦可指自然界的協調配合。
《和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和應》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如六朝時期的隸書、楷書等字體。然而,總體來說,其基本形狀和現代漢字大緻相似。
1. 在音樂表演中,樂手們和應默契,演奏出了悅耳動人的旋律。
2. 雙方團隊的合作非常出色,他們相互和應,完成了這個項目。
3. 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之間和應,形成了一個生态平衡。
配合、協調、和諧、響應、共鳴、協同
配合、協調、和諧、響應
抵觸、不合、不和、不協調、不配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