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搪揬 ”。冒犯;抵触;接触。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是故彊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晋 法显 《佛国记》:“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 清 黄宗羲 《避地赋》:“谁谓莫来莫往兮,亦有麋鹿之搪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洪稚存》:“ 朱 正色曰:‘吾为君之师辈,乃敢搪突若尔?’”
“搪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搪突”主要有两层含义:
“搪突”核心含义为“冒犯”或“接触”,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其古汉语特征明显,现代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讨论,日常交流中建议使用更通俗的替代词(如“冒犯”“推脱”)。
《搪突》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强行冲撞、顶撞、冒犯他人,有时也可以指推搡、压制或压迫他人。
《搪突》的拆分部首是手,并且由15个笔画组成。
《搪突》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这本古代哲学家庄周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庄子用《搪突》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个势力冒犯、顶撞其他人。这个词慢慢地在口语中得到使用,后来被纳入了现代汉语词汇中。
《搪突》的繁体字是「搪突」。
古时候,人们还没有规范的字形标准,所以每个人的写法可能都不太一样。不过一般来说,古代的《搪突》也是用「搪突」这两个字来表示的,只是字形和现代稍有差异。
1. 他在会议上搪突了老板的权威,导致被解雇了。
2. 别人的观点对他很重要,他不喜欢被别人搪突。
3. 当你需要向别人表达意见时,尽量换一种温和的方式,而不是搪突的态度。
搪突可以和其他词汇结合形成组词,例如:
搪突自用:指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意见。
搪突性格:指性格倔强,喜欢顶撞别人。
《搪突》的近义词包括:冲撞、冒犯、顶撞、压制。
《搪突》的反义词包括:谦和、顺从、尊重、妥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