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搪突的意思、搪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搪突的解释

亦作“ 搪揬 ”。冒犯;抵触;接触。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是故彊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晋 法显 《佛国记》:“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 清 黄宗羲 《避地赋》:“谁谓莫来莫往兮,亦有麋鹿之搪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洪稚存》:“ 朱 正色曰:‘吾为君之师辈,乃敢搪突若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搪突”是汉语中表示冒犯、冲撞的动词,其词义发展与古代汉语通假现象密切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搪”通“唐”,故“搪突”即“唐突”,指言语或行为上的冒失举动。该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后汉书·桓谭传》载有“搪突贤考”用例,意指冒犯贤者。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搪”本义为抵挡,《说文解字注》释作“以手堂之”,后借作“唐”表虚妄义;“突”在甲骨文中象犬从穴中猝出,二者组合构成“突然冲撞”的意象。在近义词系谱中,《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其与“冒犯”“冲撞”存在细微差异:“搪突”侧重无意过失,而“冒犯”多含主观故意。

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书面语,常见于历史文献引述或仿古语境。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搪突官军”即形容军队行进时的无序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搪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发音与注音

2.基本含义

“搪突”主要有两层含义:

3.详细解释

4.使用场景与例句

5.近义词

“搪突”核心含义为“冒犯”或“接触”,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其古汉语特征明显,现代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讨论,日常交流中建议使用更通俗的替代词(如“冒犯”“推脱”)。

别人正在浏览...

哀惜阿滥堆安步安阜拔度表极不过尔尔礤牀儿黨官悼慑大事夸张打诊迭头砥砺名号断常多面体放甲法幢刚獝糕乾合作化护炕皦皦蚧搔金工警惺惊摇禁卫兵矜许蠲息恇恇溃畔乐石连樯卖券卖租氓伯男大当娶南郑泥墩墩鸥泛蓬乱睿文骚忧圣籍诗琴师垣适正水光水兕说漏嘴属想肃将肃啓桃花薄命廷珪墨畏瑟闲馆饷宴洗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