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後因以“螳怒”形容自不量力。《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蠻書》:“若螳怒是逞,鵝驕不遜,天兵一下,千裡流血。”參見“ 螳臂當車 ”。
“螳怒”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莊子·人間世》,比喻自不量力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莊子以螳螂舉起前臂阻擋車輪的意象,諷刺高估自身能力、盲目對抗強大力量的行為。
釋義與用法
“螳怒”形容人因不自量力而逞強,常含貶義。例如明代《警世通言》中寫道:“若螳怒是逞,鵝驕不遜,天兵一下,千裡流血。” 這裡用“螳怒”警告對方勿做無謂抵抗。
近義詞與反義詞
延伸文化内涵
該成語與“螳臂當車”同源,均被用于文學作品中強化對盲目自信的批判,現代多用于勸誡人理性評估自身實力。
該詞通過生動的自然現象比喻人類行為,兼具文學性與警示意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中的貶義色彩。
《螳怒》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彙,意為螳螂憤怒。它由兩個部首組成:螳(蟲字旁)和怒(心字旁),分别代表昆蟲和情感。
根據《說文解字》,螳字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 “䖝” (繁體字),一種比較古老且較少使用的形式。而怒字在古代寫法中則是用“衤”(繁體字)代替現代的“心”。
《螳怒》這個詞的來源尚不明确。螳螂作為昆蟲中的猛獸,以其獨特的捕食方式而聞名,常常具有強烈的攻擊性和不屈的精神。與此相關的,螳怒往往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憤怒時不可阻擋的狀态。
以下是一些使用螳怒的例句:
1. 他對那騙子螳怒不已,決心要讨回公道。
2. 螳怒的眼神充滿了憤怒和野性。
與螳怒相關的組詞有:
1. 螳螂 - 指的是一種昆蟲,以其雙臂相似于螳螂的前肢而得名。
2. 螳臂當車 - 比喻不自量力,做出了不理智的行為。
3. 怒發沖冠 - 形容非常憤怒或激動。
與螳怒意義相近的詞彙有:
1. 憤怒 - 指因為受到委屈、冤屈或被損害而産生的強烈情感。
2. 憤慨 - 指對不公正、不道德或不合理的事情感到極度憤怒。
與螳怒意義相反的詞彙有:
1. 平靜 - 指心情平和、沒有波動。
2. 冷靜 - 指遇事鎮定,不受情緒影響。
總結:螳怒是指螳螂憤怒的意思,由螳和怒兩個部首組成。螳怒源自古代漢字寫法,使用繁體字時螳為䖝,怒則用衤代替心。螳怒意為憤怒不可抑制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人的憤怒情緒。例句常見于文學作品或口語中。組詞有螳螂、螳臂當車等。與螳怒意義相近的詞彙有憤怒、憤慨,相反的詞彙有平靜、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