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lat;prosaic]∶人的品性渾厚淡泊
性貴平淡
(2) [ordinary;insipid]∶平常;沒有曲折
平淡無奇
(3) [bald]∶特指詩文、書畫風格自然而不加雕琢
主題愈是富于詩意,表現得愈平淡或者至少是愈簡略
亦作“ 平澹 ”。1.謂人的品性渾厚淡泊。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九徵》:“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晉書·郗鑒傳》:“ 彥輔 道韻平淡,體識沖粹,處傾危之朝,不可得而親疏。” 宋 王鞏 《王氏談錄·性貴平淡》:“公言人性貴平淡,若加以識器,即所謂宰輔器也。” 明 張居正 《雜著》:“故人之才性,以平淡為上。” 明 李東陽 《書米南宮真迹後》:“ 米 稱 顔柳 挑踢,用意太過,無平淡天成之趣。” 清 劉熙載 《藝概·詩概》:“平澹天真,於五言為宜。” 秦牧 《藝海拾貝·<茅台、花雕瓶子>》:“大抵本領高強,作品寓意深厚,耐人尋味的畫家,才敢于在畫幅上蕭疏平淡地僅僅畫上一點東西,而留下很多的空白。”
(2).平常;沒有曲折。 唐 韓愈 《送無本師歸範陽》詩:“姦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澹。” 宋 文天祥 《跋胡琴牕詩卷》:“或謂遊 吾山 如讀 少陵 詩,平淡奇崛,無所不有。”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百年心事歸平淡,删盡蛾眉《惜誓》文。” 陸蠡 《私塾師》:“目前簡直是歸隱了,沒有訪問,沒有通訊,我過着平淡而寂寞的日子。”
(3).特指詩文、書畫風格自然而不事雕琢。
“平淡”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指事物或情感表現平常、缺乏起伏變化,如“平淡無奇”“語調平淡”。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劉劭《人物志·九徵》,強調觀察人性應先看其平淡本質,再論聰明才智。
特指人的品性渾厚淡泊,如《晉書》評價郗鑒“道韻平淡,體識沖粹”,明代張居正也提出“人性貴平淡”的觀點,認為這是成為宰輔之才的基礎。
在文學藝術領域,指自然質樸的表現手法。唐代韓愈評詩“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澹”,宋代文天祥稱杜甫詩“平淡奇崛,無所不有”,清代龔自珍更以“删盡蛾眉”喻示藝術歸于平淡的境界。
形容缺乏波瀾的日常狀态,如“平淡而寂寞的日子”。現代多用于描述重複單調的生活節奏,但也可指曆經繁華後的返璞歸真,如陸蠡散文中的恬淡意境。
反義詞包括精彩、精美、出色等。需注意“平淡”不同于“平庸”,前者強調自然質樸中蘊含深意,後者則帶有貶義色彩。
注:完整古籍例證可參考《人物志》《晉書》等文獻,現代用法可查閱權威詞典。
平淡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常用作形容詞,表達事物普通、平凡、缺乏變化或激情的狀态。它可以形容生活、态度、風景、文風等,在描述中帶有穩定、安定和平和的意味。
平淡這個詞由兩個漢字構成:平和淡。其中,平字的部首是幹,總共有五劃;淡字的部首是水,總共有十一劃。
平淡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庚桑楚》之中,描述了人們生活平淡無奇的狀态。在繁體字中,平淡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平字以「山凡」為字根,形似一個人站在一座山上。而淡字則由「淋火心」組成,形狀表示了水的意象和液體的流動。
1. 他的生活過得平淡而安定。
2. 這幅畫給人一種平淡而深遠的感覺。
3. 他的表演缺乏激情,顯得相當平淡乏味。
4. 在這座小鎮上度過的日子平淡而甯靜。
1. 平淡無奇:形容事物枯燥無趣,不引人注意。
2. 平淡度日:形容平靜度過日子,沒有太多波折和激情。
平凡、平庸、平和、淡然
熱鬧、激情、多彩、精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