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地的意思、踏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地的解释

亦作“蹋地”。亦作“蹹地”。1.歌舞时以脚踩踏地面为节拍。《赵飞燕外传》:“时十月五日,宫中故事,上 灵安庙 ,是日吹塤击鼓,连臂踏地,歌《赤凤来》曲。”《后汉书·东夷传》:“舞輒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

(2).踩地,蹬脚。激愤时的动作。《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地驱歌乐辞》:“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隋 慧远 《涅槃经义记》卷一:“世人悲怨,相别种种:或有拍头,或復搥胷,或有拍手,或时拍颊,或復蹹地。”《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鷰子即迴,踏地叫唤。”

(3).席地而坐时两膝拱起,以足着地。 明 徐渭 《渔阳三弄》:“ 禰 ( 禰衡 )对 曹 ( 曹操 )蹋地坐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踏地"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基本动作义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用脚踩地"的物理动作,常见于传统农耕场景,如农民赤脚踏土耕作,体现劳动基础形态。《汉语大词典》补充其"脚掌接触地面"的生理学特征,强调人体支撑平衡功能,常见于武术桩功训练。

二、引申象征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其"脚踏实地"的比喻用法,喻指务实作风。此用法可追溯至宋代文献,《朱子语类》有"学者须是踏地而行"的劝学记载,体现儒学实践观。现代汉语中发展为成语"脚踏实地",收录于《中华成语大辞典》。

三、特殊语境义 《方言大词典》记载区域性用法:晋语区(山西等地)作拟声词,模拟重物落地声;闽南语中"踏地"特指葬礼环节的跺地哭丧仪式,具民俗学意义。敦煌变文《伍子胥变》中"踏地"表愤怒情绪外化,属古代文学特殊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踏地”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1. 歌舞节拍
    指古代歌舞时用脚踩踏地面打节拍,常见于文献记载。例如《后汉书·东夷传》提到“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汉代赵飞燕的典故中也描述“连臂踏地,歌《赤凤来》曲”。

  2. 激愤动作
    表示情绪激动时的肢体动作,如蹬脚、踩地。敦煌文献《燕子赋》中有“踏地叫唤”的描写;《乐府诗集》亦载“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3. 坐姿描述
    指席地而坐时两膝拱起、脚掌着地的姿势。明代徐渭的戏剧《渔阳三弄》中曾用“蹋地坐”形容祢衡与曹操对坐的场景。

  4. 异体字与演变
    该词在古籍中亦写作“蹋地”“蹹地”,属同义异形词。


注意:部分低权威性网页(如、8)将“踏地”解释为“踏步”或“踩擦地面”,与主流释义差异较大,建议以权威文献和词典解释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拔丛百楼白路本田宾萌参寥长生牌称举骋快搊拾春魂翠鳞旦晚丹帜断谷恩力风闻论事怫戾概不由己感耳广裕棍子禾黍华工华族毁替荐更江瑶柱贱女緘书急不暇择汲汲皇皇警醒紧急措施际幸考述来犯鲤肠领悟疠气论输马螘草命篇逆差傍偟判刑棚子乾覆七舆大夫羣昏忍垢入试三韩纸识变豕喙室宇双枚太常公拖涎啸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