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律法的意思、律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律法的解釋

(1).法律。《新唐書·百官志一》:“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 清 毛祥麟 《對山馀墨·某公子》:“伊父為官,當知律法,敢強奪民間女子耶?” 茅盾 《耶稣之死》六:“ 摩西 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

(2).律呂的法則。《通典·樂三》:“ 伏犧氏 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樂舞聲歌·律法》

(3).指格律。 明 胡應麟 《詩薮·近體中》:“即此推之,七言律法,思過半矣。”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音律》:“字字在聲音律法之中,言言無資格拘攣之苦。”

(4).規律。 郭沫若 《惠施的性格與思想》:“當時學者墨非儒,儒非墨,道又非儒、墨……然而終不能跳出大自然的律法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律法”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法律規範

律法最常指代國家或社會制定的法律體系,用于約束行為、維護秩序。例如《新唐書》提到刑部官員“掌律法”,清代文獻中也有“當知律法”的表述,均強調其作為法令條文的屬性。古代如“不孝罪”即屬律法嚴懲範疇,體現其強制性和規範性。

2.音律法則

在音樂領域,律法指律呂的法則,即音律的制定标準。如《通典》記載伏羲氏通過《易經》确立音律基礎,宋代《事物紀原》進一步探讨其曆史淵源。

3.文學格律

指詩詞、戲曲中的格式與韻律規則。明代胡應麟在《詩薮》中分析七言律詩的格律,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也強調戲曲創作需符合音律法則。

4.廣義規律

偶爾引申為自然或社會的普遍規律,如“字字在聲音律法之中”描述文字與音韻的契合性。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如《新唐書》《通典》),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律法的意思

律法指的是法律規範和法規。它是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規定,社會成員需要遵守和遵循。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律法的部首是彳(走),筆畫數為十劃。

來源

律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在古代社會中,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行為規範和制定的法律規定。

繁體

律法的繁體字為「律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律」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而「法」字的古代寫法為「灋」。

例句

1. 社會穩定和發展需要嚴格遵守律法。

2. 總統是一個應該守法律法的榜樣。

組詞

律法制度、律法體系、律法條文、律法意識、律法教育

近義詞

法律、法規、規章、條例、自治

反義詞

違法、違規、違禁、不合法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