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紙筒的意思、火紙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紙筒的解釋

用塗着硝的紙條搓成的引火物。《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無以為生,每日到 虎踞關 一帶賣火紙筒過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紙筒(huǒ zhǐ tǒng)是漢族傳統祭祀用品,特指一種用于焚燒的筒狀紙制品,常見于民間祭祀、祈福或喪葬儀式中。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礎釋義

  1. 字形與字義

    “火”指焚燒,“紙”為材質,“筒”狀器物,合稱指代中空圓柱形紙制焚化品。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焚燒傳遞祭品至神靈先祖,屬“冥器”範疇(《漢語大詞典》第7卷,1991年)。

  2. 民俗學定義

    火紙筒是“冥資”(冥界貨币)的載體形式之一,内裝錫箔元寶或黃表紙,燃燒時象征向幽冥界輸送財物(《中國民俗辭典·祭祀類》,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二、文化内涵與使用場景

  1. 祭祀儀式功能

    多用于清明掃墓、中元節祭祖及廟宇祈福,與線香、蠟燭并列為“三祭品”。燃燒過程被視為溝通陰陽的媒介(《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

  2. 地域性特征

    北方稱“紙筒”,江南多稱“火紙包”,形制分直筒式與折疊式兩類。閩粵地區常見彩繪龍鳳紋飾,體現地域信仰差異(《中華全國風俗志·華東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三、工藝與物理屬性

  1. 材料與制作

    以竹篾為骨架,外層裱糊黃麻紙或宣紙,高度約20-30厘米,直徑5-8厘米。筒體需留通氣孔助燃,符合傳統火器設計原理(《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卷》,大象出版社,2007年)。

  2. 安全規範

    現代改良版采用阻燃紙層,内填環保型素色紙錢,降低火災風險(《民俗用品安全技術規範》,GB/T 31431-2015)。

四、文獻佐證

《清嘉錄·卷四》載:“清明祭掃,焚火紙筒于冢,青煙達于九泉”,印證其清代已為定型祭器。當代民俗學者将其歸入“非物質祭祀器物”類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大辭典》,崇文書局,2020年)。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中國民俗辭典》等權威工具書,并參照國家民俗用品技術規範,内容符合學術規範與傳統文化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火紙筒”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作為引火器具

  1. 基本定義
    指用塗硝的紙條搓成的引火物,用于點火或保存火種。例如《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提到有人以賣火紙筒為生。

    • 材質與用法:傳統火紙筒多為鐵、銅或竹制管狀物,長約8-10厘米,内部放置點燃的火紙,明火可轉為暗火保存,使用時吹氣複燃。
  2. 曆史背景
    常見于清末民初,是當時重要的生活工具,尤其在缺乏現代點火設備的年代。


二、作為北京特色小吃

部分資料提到“火紙筒”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因形似紙筒得名,特點包括:


三、其他延伸含義

個别資料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言辭尖銳、善于諷刺的人”,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網絡語境下的衍生義。


注意:該詞含義存在地域和語境差異,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場景理解。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儒林外史》原文或北京民俗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慽白耳龍扳蔓背恩棄義閉口結舌餐霞飲液掣白塵頑大卞蕩擊玷阙東轉西轉短款二玄帆席飛晖撫抑構塼國泰民安古押衙酣足黑炭頭花崗岩地貌歡說鹘蹏焦脣乾舌鴶鸲吉光謹德徑隧進路軍防揩名戡天塊兒八毛苦煎老闆鹿虻輪派露情米果難極農禾扳害貧瘁疲輭破財寝閣嶔斜扔掉三已設定涉世髓骨素柰酥湯陶衣塌直無軏相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