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诗:“幽蘅发空曲,芳杜绵所思。” 明 刘基 《杂诗》:“欲采寄所思,不惮道路远。”
(2).泛指思考。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四:“音乐者在有所思有所感的时候,他便连缀若干声音把他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
"所思"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短语,其含义可从字源、结构义和语境义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字面结构与基本含义
具体释义与用法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张衡《四愁诗》)—— 我所思念的人在泰山,想去追随他但梁父山艰险难行。
“终日所思,夜有所梦。” —— 整天思考的事情,晚上就可能梦到。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张衡《四愁诗》)—— 我所向往的在桂林,想去追随但湘江水深难渡。(此处的“所思”可理解为理想或向往之地)。
文学与文化意蕴 “所思”一词因其凝练含蓄,富有诗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用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尤其是思念之情)或高远的志向。它带有一种文雅、含蓄且略带惆怅的美感。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王维《相思》中的名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虽然诗中未直接出现“所思”二字,但“相思”一词的核心对象即是“所思”之人。而张衡的《四愁诗》则直接以“我所思兮在...”的句式反复咏叹,成为运用“所思”表达求而不得之怅惘的典范。
与《楚辞》篇名的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所思”也是《楚辞》中《九歌·少司命》篇末的一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其中最后一句有版本作“结幽兰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或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荪何以兮愁苦?” 但核心情感仍是“思”与“愁”。虽然此处的“所思”并非独立篇名,但该篇(尤其是结尾部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思”(思念、忧思)的情感,其主题与“所思”的含义高度契合。后世常引用此篇来诠释“思”的深意。 (需注意,严格来说《九歌·少司命》的篇名并非“所思”,但其内容是理解“思”之情感的重要文学源头)。
“所思”的核心含义是心中所想、所思念的人或事物。它既可以是具体思念的对象(如爱人、亲友),也可以是思考的内容或心中向往的理想。这个词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尤其在古典文学中,常用来表达深沉、含蓄的思念、爱慕、向往或求索之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主要参考来源:
“所思”是一个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指所思念的人或事
常用来表达对特定对象的思慕或牵挂,如《楚辞·九歌·山鬼》中“折芳馨兮遗所思”,意为采摘香草赠予思念之人。
泛指思考行为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可表示一般性的思考或思虑,如洪深所述“音乐者在有所思有所感时,用声音表达其思感”。
“所”为结构助词,与动词“思”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被思考/思念的内容”。例如《木兰诗》中“女亦无所思”即指“没有思念之事”。
与成语“有所思”存在关联,后者强调经过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二者均体现了汉语中通过“所”字结构将动词名词化的典型特征。
阿郎安心乐业白无瑕抱椠怀铅遍宇表象冰檗长洲传掌吹虀猝倒当家立纪电碓定本乏饿方极发棠之请风候釜鬵广解贵壮贱弱毫芥降假疾免巾鞴禁漏觉晧沮屈渴者易饮零堕利权梅龙免不了明切迷你裙拿捏披缄弃妇讫尽庆父秋秋翐翐遒壮弃繻生欋槌曲杀人猫溶合扫平撒施水流云散素畜谈娘踢毬铜浑仪同心协德无柰无畏施武侠绁羁邪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