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闻的意思、所闻的详细解释
所闻的解释
所听到的;所知道的。《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汉书·刘向传》:“臣幸得託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 ,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於所闻,则喜諛而恶直。”
词语分解
- 所的解释 所 ǒ 处,地方:住所。哨所。场所。处所。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 量词,指房屋:一所四合院。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所部(所率领的部队)。所谓(.所说的;.某些人所说
- 闻的解释 闻 (聞) é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专业解析
"所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两个层面理解,核心在于“听到的内容”。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
指听到的事情或消息
- 表示通过听觉获取的信息、见闻或传闻。
- 例:《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即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鬼神等非常规的"所闻"。
-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文言中表被动,意为“被听到”
- 结构助词"所"与动词"闻"组合,构成名词性短语,强调被动接收的信息。
- 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之所闻,大王好音",指"臣被您听到的言论是您喜好音乐"。
-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二、文言用法延伸
- 与“所见”对举,指间接知识
- 常与"所见"(亲眼所见)并列,区分直接经验与间接听闻。
- 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强调对"所闻"需辩证分析。
-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三、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 书面语中保留文言色彩
- 多用于正式文体,如"据所闻""所闻所见",表综合性的见闻。
- 例:新闻报道标题"灾区所闻实录",指记者记录的采访内容。
-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四、权威性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
"所闻"既承载文言语法特征(被动性、名词化),又延续至现代汉语,始终指向听觉获取的信息,需结合语境区分具体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所闻”是汉语中的一个文言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所听到的信息」或「所知道的事情」,强调通过听觉或间接途径获得的知识。
二、结构解析
- 文言结构:属于「所字结构」,“所”将动词“闻”名词化,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即听到的内容)。
- 单字释义:
- 所: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 闻:本义为「听到」,引申为「知道」「了解」
三、经典出处
- 《商君书·更法》:「学者溺于所闻」——形容学者被既有认知局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描述讲述外界见闻的场景
四、使用特点
- 语体特征:多用于书面语,现代口语中常转化为「的」字结构(如:听到的)
- 常见搭配:
五、应用示例
- 记录见闻:「笔记中详录旅途所闻」
- 转述信息:「讲述自己在异国的所见所闻」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在成语(如「所见所闻」)和书面表达中,但日常口语已较少单独使用。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谙历半文不白板舆悲呻步屈步云苍氓柴米夫妻赤府丑谥丹英大徐跕鸢斗检固壁清野国务员故式厚道后距护手建春交底较文近忧厥貉来庭连篇累帧恋阙厘定犁杖卖脑的卖易美曼孟秋迷复魔掌尼师农工商贫啬钱物顷刻弃远鹊盏如花似玉省元伸要使料所及实塌塌庶弟输尿管蕬萝缩微书台家桃雀外才魏源误譌五和效胜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