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never met before] 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一向不相識,不了解
但與先生素昧平生,何以便知學生姓名?——《儒林外史》
一向不相識。 唐 段成式 《劍俠傳·郭倫觀燈》:“素昧平生,忽蒙救護,脫妻子于危難,先生異人乎?”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雍陶》:“﹝ 雍陶 ﹞呵責曰:‘與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馬二先生 ﹞慌忙上前施禮道:‘……但與先生素昧平生,何以便知學生姓 馬 ?’” 魯迅 《三閑集·通信》:“不過先生和我素昧平生,想來決不至于誣栽我,所以我再從别一面來想一想。”
“素昧平生”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由“素昧”和“平生”組成:
二、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唐代李商隱《贈田叟》:“鷗鳥忘機翻浃洽,交親得路昧平生。”。宋代洪邁《夷堅丁志》中也有引用,進一步推廣了該成語的使用。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與反義詞
五、語法結構 屬動賓式成語,可作謂語或定語。例如: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贈田叟》原文及宋代筆記文獻。
《素昧平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彼此互不了解,沒有交集。形容兩個人在認識上非常陌生。
《素昧平生》的部首是又字底,拆分為三個部首:⺮(竹子),廣(廣告),又(右手)。這個成語共有17個筆畫。
《素昧平生》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恭傳》中,形容晉代宰相王恭與宙明仲徐道讓之間毫無交情。繁體字中,素為「素」,昧為「昧」,平為「平」,生為「生」。
古時候,「素」字是以「白」字作為本義,表示原始的顔色。表示未經修飾、沒有雕飾的狀态。
「昧」字的本義是指天剛亮的時候,光線微弱,看不清楚的狀态。引申為互相不了解。
「平」字的本義是水面平靜,引申為沒有波瀾,沒有交集。
「生」字的本義是生命的意思,引申為沒有産生關系。
他們素昧平生,從來沒有過交集。
我和那個人之間素昧平生,完全不了解對方。
相識平生、平生相見、素昧平生
素不相識、陌生無交
熟悉相知、久識情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