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日上三竿 ”。 明 王錂 《春蕪記·探遺》:“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日已三竿”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形容太陽升得很高,時間已接近中午,常用來表示時間較晚或人起床太晚。例如:“他日已三竿才起床,錯過了重要會議。”
2. 詞源與出處
3. 用法與延伸意義
4. 文化背景
成語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時間的觀察,通過太陽位置判斷時辰,側面體現古人“一日之計在于晨”的觀念。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來源。
“日已三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太陽已經升得很高,已經過了三竿(指三個簾杆)。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太陽已經天高氣爽,一天已經過了一半的狀态。
根據《漢字源流字典》,拆分“日已三竿”的部首分别是日(ri),已(yi),三(san),竿(gan)。其中,日的部首是日字旁(日部),已的部首是人字旁(人部),三的部首是三字旁(三部),竿的部首是矛字旁(矛部)。
拆分成筆劃的話,日已三竿一共有14個筆劃。
“日已三竿”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簾杆的使用,用來度量時間。簾杆一般由三根竿子組成,當太陽升起時,其高度會逐漸超過三竿的高度,表示時間已經過了一半。後來,“日已三竿”的含義逐漸引申為時間已經過了一半或事情已經進行到一半。
在繁體字中,日已三竿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具體到“日已三竿”這個成語,其古時的寫法為“曰已三竿”。其中,“曰”和“日”的意思相同,都表示太陽。
1. 天已經亮了一會兒,日已三竿,你還在床上睡覺嗎?
2. 這個任務我們已經完成了一半了,可以說是日已三竿了。
組詞:日出三竿、日已入竿、逐竿日出。
近義詞:三竿已過。
反義詞:未免太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