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失的意思、稽失的詳細解釋
稽失的解釋
延誤;贻誤。《北史·循吏傳·蘇瓊》:“至於調役,事必先辦,郡縣吏長,恒無十杖稽失。”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五:“設有稽失,衆共讁之。”《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劉昫》:“ 愚 素惡 道 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誚 昫 曰:‘此公親家翁所為也!’” 宋 曾鞏 《殿中丞制》:“丞於殿内參總六尚之官,而察其稽失。”
詞語分解
- 稽的解釋 稽 ī 停留:稽留。稽滞。 考核:稽核。稽查。稽考。無稽之談。 計較:反唇相稽。 至。 姓。 稽 ǐ 〔稽首〕古代的一種禮節,跪下,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失的解釋 失 ī 丢:遺失。坐失良機。收複失地。流離失所。 違背:失約。失信。 找不着:迷失方向。 沒有掌握住:失言。失職。失調(俹 )。 沒有達到:失望。失意。 錯誤:失誤。失策。過失。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專業解析
稽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和行政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拖延、核查不力而導緻的失誤或遺漏。該詞強調因時間延誤或管理疏漏造成的差錯,常見于公文、典籍中對公務處理或事務執行的描述。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本義與構成
- 稽:本義為停留、延遲,引申為考核、查驗(如“稽查”“稽核”)。《說文解字》釋:“稽,留止也。”
- 失:指過失、錯誤、遺漏(如“失誤”“失職”)。《玉篇》載:“失,誤也。”
- 稽失:二字結合,特指因拖延耽擱或核查不嚴而産生的過失,隱含對時效性與嚴謹性的雙重違背。
二、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延誤;贻誤”,強調時間延誤導緻的後果。例證引《南齊書·王晏傳》:“慮有稽失,請立學官。”
- 《辭源(修訂本)》
釋為“延誤失誤”,指出其多用于公務文牍處理中的差錯。
- 《古代漢語詞典》
注解為“因拖延而失誤”,側重時間因素與結果的因果關系。
三、典型用法與語境
- 公文行政領域:指公務處理中的拖延性失誤。
例:《宋史·職官志》載文書須“無稽失”,即要求處理及時無遺漏。
- 法律問責場景:形容因核查疏漏造成的責任事故。
例:唐代律法對“文案稽失”者施以杖刑,體現對渎職的懲戒。
- 典籍批評用語:指學術或考據中的疏漏。
例:清代學者校勘古籍時,常指摘前人注疏“考辨稽失”。
四、近義詞辨析
- 延誤:僅強調時間拖延(如“工期延誤”),不必然包含錯誤。
- 失誤:泛指一般性錯誤(如“操作失誤”),未必因拖延所緻。
- 稽失:兼具“拖延”與“錯誤”雙重屬性,屬特定語境下的複合型過失。
五、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書面語,今多用于法律文書、曆史研究或正式報告中,需注意其古雅色彩。如描述現代行政過失,可選用“延誤失誤”“核查疏漏”等更通俗的表達。
參考資料來源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 顧野王. 《玉篇》. 中國書店影印本.
-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 中華書局編輯部. 《古代漢語詞典》. 中華書局.
- 脫脫等. 《宋史》. 中華書局點校本.
- 長孫無忌等. 《唐律疏議》. 法律出版社.
- 永瑢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稽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稽失(jī shī):指延誤、贻誤,常用于描述因拖延或疏忽導緻事務未能及時完成的情況。
二、詳細解釋
-
核心含義
強調因停留、耽擱(“稽”)而引發錯誤或損失(“失”),多用于古代行政、法律等正式場景。例如:
- 《北史·循吏傳·蘇瓊》提到調役事務需提前辦理,避免“十杖稽失”;
- 唐代張鷟《朝野佥載》記載,若出現稽失,衆人會共同譴責。
-
字義分解
- 稽:本義為停留、考核(如“稽留”“稽查”),引申為拖延;
- 失:指丢失、違背或錯誤(如“失約”“過失”),此處側重因延誤導緻的負面結果。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行政事務或職責履行中的疏漏,如宋代曾鞏《殿中丞制》提到官員需監察“稽失”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北史》《朝野佥載》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蠟百事通徧戒别出新意比方豳奏唱針掣繳撤酒遲日曠久出有入無楚莊王大閨女擔承耽意洞了腓字負俗府宅凫鐘高衢鲠慰鬼謀海馬海漚橫行逆施紅頭軍黃萎火栰簡冊蹇衛膠膠擾擾夾批禁曲寄形看封铿如誇脫拉皮條奁體隸名麗蕊曩哲藕煤滂滂破走青襪子囚徒攘掊入夥撒撒少欠社會主義制度市舶訟鬼太常公鄉路吸塵器淅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