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亡者;流亡者。《禮記·大學》:“ 舅犯 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鄭玄 注:“亡人謂 文公 也。時辟 驪姬 之讒,亡在 翟 。”《史記·吳王濞列傳》:“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蔡有守 《送抱香之南洋》詩:“英雄知己有 紅拂 ,寧伴亡人去國無。”
(2).死者。《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絜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後服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身在衆中嫌贅物,心期地下伴亡人。”
(3).用為詈詞。《西遊記》第七二回:“隻見那七個女子,蹲在水裡,口中亂駡那鷹哩,道:‘這個匾毛畜生,貓嚼頭的亡人!’”
(4).迷妄之人。亡,通“ 妄 ”。《莊子·庚桑楚》:“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高亨 《諸子新箋·莊子·庚桑楚》:“亡借為妄,古通用。”
“亡人”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釋義及例證:
逃亡者/流亡者
指因躲避災禍或政治原因逃亡在外的人。如《左傳·僖公九年》提到“臣聞亡人無黨”,《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吳王“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死者
多用于古代文獻,指已故之人。例如《後漢書·西南夷傳》描述用梧桐布“覆亡人”,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心期地下伴亡人”。
詈詞(罵人話)
作為貶義表達,類似“死鬼”。如《西遊記》第七二回中蜘蛛精罵鷹“貓嚼頭的亡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九用“亡人”斥責偷雞者。
迷妄之人(通假“妄”)
少數文獻中“亡”通“妄”,指虛妄、不切實際的人,如《禮記》鄭玄注提及“亡人”的迷妄屬性。
注意: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現代漢語中“亡人”多用于方言或特定語境(如喪葬習俗),日常使用較少。
《亡人》是一個詞語,表示已經死去的人或者已經失去生命的人。
《亡人》這個詞語的部首是“白”,總共有9個筆畫。
《亡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亡”和“人”兩個字。在古代,人們常用“亡”字來指代死去的人,後來演變成現在的意思。
《亡人》在繁體字中寫作“亡人”,發音和意思都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亾人”。
1. 他已成為一位亡人,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2. 哀悼了那些在戰争中成為亡人的勇士。
亡魂、亡靈、亡故、亡命、亡國、亡命之徒。
已故、去世、亡故、辭世。
存活、生者、活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