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亡者;流亡者。《禮記·大學》:“ 舅犯 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鄭玄 注:“亡人謂 文公 也。時辟 驪姬 之讒,亡在 翟 。”《史記·吳王濞列傳》:“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蔡有守 《送抱香之南洋》詩:“英雄知己有 紅拂 ,寧伴亡人去國無。”
(2).死者。《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絜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後服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身在衆中嫌贅物,心期地下伴亡人。”
(3).用為詈詞。《西遊記》第七二回:“隻見那七個女子,蹲在水裡,口中亂駡那鷹哩,道:‘這個匾毛畜生,貓嚼頭的亡人!’”
(4).迷妄之人。亡,通“ 妄 ”。《莊子·庚桑楚》:“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高亨 《諸子新箋·莊子·庚桑楚》:“亡借為妄,古通用。”
亡人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如下:
指死去的人
現代漢語中多指已故者,常見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如法律文書、悼念用語)。
例句:"清明時節,人們常祭奠亡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9年。
逃亡者;流亡之人
古義沿用,指因戰亂、災禍等逃離故土的人。
例句:"戰國時期,亡人避禍于他國者衆。"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4年。
指被滅亡國家的人民
先秦文獻中特指因國家覆滅而失去歸屬的群體。
來源:《辭海》(第7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通假字用法
通“忘”,表“遺忘”(罕見,見于部分古籍)。
例句:"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恐其亡人也。"(《禮記·曲禮上》注疏)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權威參考來源:
“亡人”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釋義及例證:
逃亡者/流亡者
指因躲避災禍或政治原因逃亡在外的人。如《左傳·僖公九年》提到“臣聞亡人無黨”,《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吳王“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死者
多用于古代文獻,指已故之人。例如《後漢書·西南夷傳》描述用梧桐布“覆亡人”,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心期地下伴亡人”。
詈詞(罵人話)
作為貶義表達,類似“死鬼”。如《西遊記》第七二回中蜘蛛精罵鷹“貓嚼頭的亡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九用“亡人”斥責偷雞者。
迷妄之人(通假“妄”)
少數文獻中“亡”通“妄”,指虛妄、不切實際的人,如《禮記》鄭玄注提及“亡人”的迷妄屬性。
注意: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現代漢語中“亡人”多用于方言或特定語境(如喪葬習俗),日常使用較少。
昂首百弄版屋保健操崩摧菶茸博愛草木灰春浦辭手堤堰東塾逗引耳艙扞網工種孤飯好聞黑鲩壞鈔槐序麾之即去矯虔階級蹐蹐經資絶類科斂科徭曠竭撩零貍蟲明良冥漠之鄉能文能武排迮被發跣足婆子牽牛花氣苦痊和認镫讱言枘鑿冰炭笙歌牲號聖勳慎重其事蛇神牛鬼霜露之感娑羅籠特刊痛處土鼈望風而潰問端小商販銷冶霞旆蟹匡蟬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