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岔道。 李準 《大年初一》五:“里边拐好多弯子,还有很多叉道。”
(2).歧途。喻错误的道路。《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一些在前进路上,一度走了叉道的人们,又重新归入了革命队伍。”
"叉道"是汉语中一个兼具地理空间与抽象引申义的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七版)释义,该词包含两层含义:
一、基础词义指分岔的道路。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所示,其本义为"从主干道路分出的支路",常见于交通语境,例如:"前方出现两条叉道,需注意路标指引"。这种用法可追溯至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山行见叉道,遂分途而进"的记载。
二、引申义项指事物发展中的分支选择。参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的释义,该词可比喻"事情进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发展方向",常见于哲学思辨或决策分析语境。例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言:"治学如行路,遇叉道需慎辨"。
在语法特征上,《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指出该词具有名词属性,可构成"人生叉道""历史叉道"等复合词组。当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特别强调,该词与"岔道"存在细微差异:"叉"强调分岔形态的交叉性,"岔"侧重路径的分离性。
“叉道”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本义:岔道
指道路中分出的另一条分支路径,常见于描述复杂地形或需要选择方向的情境。例如,李准在《大年初一》中提到“里边拐好多弯子,还有很多叉道”,即通过具体场景强调了道路的分支特性。
比喻义:歧途
引申为偏离正确方向的错误道路,多用于抽象语境。如《人民文学》1981年所述:“一些在前进路上,一度走了叉道的人们,又重新归入了革命队伍”,这里“叉道”比喻人生或事业中的错误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叉道”与“岔道”常被混用,但“叉”更强调分叉的动作或形态,而“岔”更侧重于路径的分支。实际使用中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暗中摸索鳌戴办严八职犇雷猜三喝五残年余力灿铄草缨漕院常务串换担雪塞井典祀恩化丰美夫家抚弄釜甑感和干豫贡布棍子果藕含辛忍苦荷屋泓涵演迤撶船扈簿较低睫睫解锡诘责积节金齑久后及物拦挡黎女流光易逝柳桊乱行鹿粝没精没彩弄说排斥日御尚玄沈哀渗癞侍曹收箭收买人心硕腹贾四施松花蛋腯成无垢衣小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