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uman skeleton]∶幹枯無肉的死人的全副骨骼
(2) [human skull]∶幹枯無肉的死人顱骨
(1).無皮肉毛發的全副死人骨骼或頭骨。《西遊記》第二七回:“ 唐僧 大驚道:‘ 悟空 ,這個人纔死了,怎麼就化作一堆骷髏?’” 明 王錂 《尋親記·局騙》:“他道我是活骷髏,不是舊日才郎。”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六篇:“其女 月孛 有骷髏骨,擊之敵頭即痛,二日死。”
(2).泛指屍骨。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六·元末僧》:“嘗記 元 僧有詩雲:‘百丈巖頭掛草鞋,流行坎止任安排,老僧腳底從來闊,未必骷髏就此埋。’”《紅樓夢》第九三回:“見了無數女子,説是都變了鬼怪似的,也有變做骷髏兒的。”
(3).比喻瘦成皮包骨的人。 清 李漁 《慎鸾交·悲控》:“未哩,纔瘦到眉眶,少不的要眼兒深,鼻兒高,齒兒空,唇兒曠也,纔算個病骷髏。”
(4).借指鬼魂。 清 杜岕 《烈哉汪氏婦》詩:“唯有江水湯湯似鼓鳴,黃昏月黑骷髏語。”
“骷髅”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沒有皮肉和毛發的全副骨骼或頭骨,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
生理結構
指人類或動物死亡後,皮肉腐爛後殘留的完整骨骼或單獨的頭骨。例如《西遊記》中提到“九個取經人的骷髅浮于水面”,即指頭骨部分。
醫學用途
在醫學研究中,骷髅被用于解剖學和病理學分析,幫助理解人體結構。不過實際應用中,因傳統觀念影響,真人骷髅捐獻較少,多以塑料仿制品替代。
死亡與危險符號
骷髅常作為警示标志,如禁毒海報中用骷髅頭象征吸毒的緻命後果。
文學與宗教意象
比喻與修辭
可形容極度消瘦的人(如“瘦如骷髅”),或借指鬼魂。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演變或文化案例,可參考《說文解字》等文獻來源。
骷髅(ku1 lou2),是一個表示“人或動物屍體的頭骨和骨盆”的詞語。
骷髅的拆分部首是“骨”字和“骨”字,其中“骨”字擁有7個筆畫,而“骨”字擁有10個筆畫。
“骷髅”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楚辭·招魂》一篇中。它的繁體寫法是「骷髏」。
在古代,骷髅一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髑髅」。
1. 那片廢棄的墳地上堆滿了骷髅。
2. 這座古墓中埋葬着許多古代骷髅。
組詞示例:骷髅頭(ku1 lou2 tou2),骷髅船(ku1 lou2 chuan2),骷髅裝(ku1 lou2 zhuang1)。
近義詞示例:頭骨、白骨、屍骨。
反義詞示例:活人,生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