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頌貌 ”。
“頌皃”的釋義與考據
“頌皃”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頌”與“皃”(同“貌”)組成,專用于描述《詩經》中“頌”這一文體的外在形式與内在特征。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說文解字》釋“頌”為“皃也”,段玉裁注:“皃下曰頌儀也,與此為轉注。不曰‘頌也’而曰‘頌儀也’者,其義小别。”此處“皃”即容貌儀态,“頌”特指通過樂舞、文辭展現的莊重儀容。
“皃”為“貌”的古字,《說文》雲:“頌儀也。”段玉裁進一步指出:“頌”專指《詩經》的“三頌”,其文體特點是“美盛德之形容”(以文辭贊美功德的形态)。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引鄭玄《詩譜序》:“頌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謂之‘頌’。”此處“容”即“皃”,強調“頌”詩通過鋪陳祭祀場景、帝王功業,以具象化形式展現德行之宏大。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明确:“‘頌’訓為‘皃’者,謂形容其德也。”即“頌皃”指以特定文體形式對德行、威儀的具象化呈現,尤見于宗廟祭祀樂歌。
《漢語大詞典》承襲古注,釋“頌”為“《詩經》六義之一”,并引《毛詩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其中“形容”即“皃”的引申義,指以文辭摹寫功德之狀。
結論:“頌皃”是古代經學術語,指《詩經·頌》詩通過莊嚴文辭與儀式化表達,對先王德行、祭祀場景的具象化呈現,強調其“以形載德”的文體特征。
參考來源:
“頌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需結合字形和語境理解。根據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頌皃”是“頌貌”的異體寫法,意為容顔、儀态。其中:
建議結合《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中的釋義。
拔罐子卞田居璧氣菜茹昌雲稱兄道弟沉厚寡言吃白酒傳節村妪登勒犯手腳犯暑風泵篙眼根結盤據工讀挂單過去未來何傷懷信奬勤罰懶江左謇谏踐躏腳耗僥幸教澤桀骜不馴姐丈忌諱鏡光旌陽宅津脈領胡令猷鸾縧木闆書木鍁惱駡内臣内外親匿善女德骈麗偏論俔天阡張妻公奇麗拳套參辰申行思歸絲苓飕飂台站偷盜偷雞戲狗尾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