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伏質 ”。古代有腰斬的死刑,施刑時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稱“伏鑕”。質,通“ 鑕 ”,砧。亦泛指被處死。《史記·張丞相列傳》:“ 蒼 坐法當斬,解衣伏質。” 漢 班彪 《王命論》:“勇如 信 、 布 ,強如 梁 、 籍 ,成如 王莽 ,然卒潤鑊伏鑕,烹醢分裂。” 唐 陳子昂 《謝衣表》:“以其伏鑕之魂,更辱賜衣之寵。”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孫蕡陳遇》:“蓋仕宦二十年,一禁繫,一從戎,四為下僚,僅一入史局,而不免伏鑕。”
“伏锧”是古代與刑罰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伏锧”也寫作“伏質”,指古代腰斬刑罰的執行方式。行刑時,罪犯需裸身俯伏在砧闆(锧)上,因此得名。其中“質”通“锧”,即砧闆()。
最初專指腰斬動作,後延伸為泛指死刑。如唐代陳子昂《謝衣表》中“伏鑕之魂”即代指死罪()。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史料。
《伏锧》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俯身跪拜”或“跪着”。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構造和例句。
《伏锧》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人”字旁,表示人,第二個部首是“金”字下面的“钅”部,表示金屬。
《伏锧》一共由11個筆畫組成。第一劃是寫“蔔”字的下面一橫,從左上到右下,之後接着寫下面一橫,從左到右,一共寫了10個點,最後寫一個橫。
《伏锧》一詞的源自古代的書面語。《伏锧》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沒有不同的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一些區别。我們知道,漢字的演變是一個曆史性過程,字形的發展與演變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時候寫《伏锧》的字形與現在基本相同,保留了現代漢字的基本結構和筆畫。
以下是幾個使用《伏锧》的例句:
1. 在廟宇前,許多人會伏锧祈福。
2. 求婚的時候,他伏锧向女友表達了他的愛意。
3. 這位老人每天早上都會伏锧禱告。
《伏锧》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彙,例如:“伏地”,“跪拜”等。
與《伏锧》意思接近的詞有:“下跪”,“頂禮膜拜”等。
與《伏锧》意思相反的詞有:“堅持立正”,“站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