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und] 把小數點後面的數字四舍五入,即,如被舍去部分的頭一位數字小于五,則舍去;如大于等于五,則被保留部分的最後一位數字加1
數學運算中一種取近似值的計算方法。遇多位小數時,可截取若幹位,如被舍部分的頭一位數滿五,就在所取數的末位加一,不滿五的就舍去。例如圓周率π=3.14159265……若取五位小數,則為3.14159;取四位小數,則為3.1416。 魯迅 《熱風·隨感錄五十九》:“因為曆史結帳,不能像數學一般精密,寫下許多小數,卻隻能學粗人算帳的四舍五入法門,記一筆整數。”
“四舍五入”是一種常用的數值修約規則,用于将一個數近似到指定的小數位或整數位。其核心規則是:
規則說明
當需要保留的位數後的第一個數字:
應用場景
注意事項
示例
這一規則平衡了精确性與簡潔性,是日常生活和科學計算中的基礎工具。
《四舍五入》是一個常用的成語,通常用來指對一個數進行近似取舍的操作。它的意思是當小數部分大于等于5時就進一,小于5時就舍去。
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囗”和“彳”,其中“囗”表示“四合院”,意味着事物的圍繞和包容;而“彳”則表示人類行走的足迹。
“四舍五入”的來源可以追溯至中國曆史上的一種取舍法則。在古代,人們常用算籌算術來進行計算。當計算結果中的小數位數較多時,便需要進行近似估算。這時就采用了“四舍五入”的方法。如今,這個成語已經成為數學和商業領域中常用的術語。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寫作“四捨五入”,與簡體字的寫法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四舍五入”為例,古時的寫法為“肆捨伍入”。古代的漢字更加古樸且符合漢字演變的規律。
以下是一些關于“四舍五入”的例句:
1. 數學老師解釋了如何使用“四舍五入”法來簡化計算。
2. 銀行的利率計算是基于“四舍五入”進行的,以确保精确性。
3. 為了方便記憶,我們可以使用“四舍五入”規則來估算數值的近似值。
與“四舍五入”相關的組詞包括:舍去、舍進、進位。
近義詞有:四舍五入可以和“近似取舍”互換使用。
反義詞是“精确取舍”,表示對一個數進行精确計算,不進行任何近似處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