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地方軍事長官。語出《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閫以内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将軍制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武孝廉》:“ 石 赴都夤緣,選得本省司閫。”
(2).謂擔任地方軍事長官。 清 戴名世 《道墟圖詩序》:“ 惺村 司閫 江寧 ,多善政,而雅歌投壺,不改儒素。”
“司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解釋:
“司阃”主要指地方軍事長官,也可表示擔任這一職務的行為。該詞源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中的“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軍制之”,其中“阃”原指門檻,引申為軍事管轄的界限。
指代地方軍事長官
根據《史記》記載,“阃”象征内外分界,“司阃”即負責外部軍事事務的指揮官,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武孝廉》提到“石赴都夤緣,選得本省司閫”,此處“司阃”即指省級軍事長官。
表示擔任軍事長官的行為
例如清代戴名世《道墟圖詩序》中“惺村司閫江寧”,意為某人在江甯擔任軍事要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原文及清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司阃(sī kǔn)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字詞語。它可以指代古代官邸或官員的住所,也可表示官吏或宦官。此外,司阃還可以指代刑具中的一種鎖鍊,用于禁锢罪犯。
司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司”(sī),右邊的是“阝”(fù)。它的總筆畫數是8。
司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易經》中,其中稱為“阃”,代表官員住所。後來,這個字發展演變成為“司阃”。另外,其繁體形式為“司閫”。
在古代,司阃的寫法有所變化。早期的寫法中,“司”字上方有一“史”字,表示官吏的意思;而“阃”字在上方有一“口”字,表示門戶的含義。
1. 他們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住在寬敞豪華的司阃之中。
2. 太監們負責看守司阃,确保官員的居住安全。
相關的組詞有:司阃人(指宦官)。
類似的詞語有:行宮、王府、官邸。
相反的詞語有:民居、普通住宅。
以上是關于《司阃》的解釋,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