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舂槀 ”。《漢書·刑法志》:“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舂槁。” 顔師古 注引 韋昭 曰:“舂,舂人;槁,槁人也。給此二官之役。”
“舂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權威詞典解釋如下:
周代職官合稱
“舂槁”指周代“舂人”與“槁人”的合稱,二者負責管理因犯罪而服苦役的男女。
引申為刑罰代稱
因兩官職掌刑罰,故“舂槁”也代指因犯罪而服苦役。如《漢書·刑法志》記載:“女子入舂槁”,顔師古注引韋昭解釋為“給此二官之役”。
“舂槁”本為周代刑罰相關職官名,後引申為罪人服苦役的代稱。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及顔師古注等原始文獻。
《舂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舂谷時所用的磨和石。在古代農耕社會,人們需要将谷物磨碎來制作食物,舂槁就是其中一種用具。
《舂槁》這個詞的部首是「舛」和「木」,總計有11個筆畫。
《舂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舂槁是農村中的一種常見場景,用來描述人們辛勤勞作的生活。
《舂槁》的繁體字為「舂槁」。
在古時候,「舂槁」這個詞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據古代文字記載,「舂」字的上部通常寫為「舃」,而「槁」字的右半部通常寫為「木」。
1. 她忍受了多年的苦辛生活,就像舂槁般磨砺出堅強的品格。
2. 他每天早晨都要舂槁,為家人做好美味的粥。
相關組詞有:舂谷、槁木、磨碎
近義詞有:磨谷、磨石
反義詞有:磨風、磨雨(形容日夜風雨連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