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祀貢的意思、祀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祀貢的解釋

諸侯向帝王入貢的祭品。古代九貢之一。《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緻邦國之用,一曰祀貢。”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祀貢,犧牲包茅之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祀貢”是中國古代諸侯向周天子進獻的用于王室祭祀活動的特定貢品。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本義與核心内涵

“祀貢”指專供周王朝宗廟祭祀之用的貢物,屬于“九貢”制度中的重要類别。據《周禮·天官·大宰》記載:“以九貢緻邦國之用……二曰祀貢”,鄭玄注:“祀貢,犧牲、包茅之屬”,即包含祭祀用的純色牲畜(如牛、羊)和濾酒用的香茅草等神聖物品。其本質是諸侯對王室神權體系的物質支持,彰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禮制核心。

二、曆史制度背景

在周代分封制下,“祀貢”是維系宗法制度的經濟義務。《禮記·王制》載:“諸侯歲貢,祀于天子”,強調其時間性與強制性。貢品需符合嚴格标準,如《周禮·地官·牧人》規定祭祀用牲“必體完、毛純”,不合格者将受“削地”懲罰。這一制度強化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宗教權威,成為王權合法性的象征。

三、物品構成與禮制意義

祀貢包含兩類核心物品:

  1. 動物犧牲:牛、羊、豕(豬)組成的“太牢”或“少牢”,代表對天地祖先的敬奉。據《說文解字》,"犧"指"宗廟之牲",強調祭祀專用性。
  2. 祭祀器具與原料:包茅(濾酒去渣)、粢盛(祭用谷物)、玉帛等。《左傳·僖公四年》載齊桓公責楚“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印證其政治與宗教雙重意義。

四、文化功能與演變

“祀貢”制度通過物質貢獻構建了“敬天法祖”的文化認同,如《尚書·禹貢》将貢賦體系與地理疆域結合,形成“五服”觀念。隨着周王室衰微,春秋時期諸侯多拒納祀貢,《穀梁傳》評“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側面反映禮崩樂壞的社會變革。


權威參考來源: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論九貢制度
  2. 楊寬《西周史》第三章“周初的宗法制與分封制”(上海人民出版社)
  3. 許慎《說文解字》釋“犧”“牲”條目(中華書局影印本)
  4.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僖公四年傳
  5. 《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禹貢篇疏證

網絡擴展解釋

“祀貢”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釋

祀貢指諸侯向帝王進獻的祭祀用品,屬于古代“九貢”制度中的第一類貢品。其核心作用是滿足國家祭祀活動的需求。

二、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大宰》記載:“以九貢緻邦國之用,一曰祀貢。”東漢經學家鄭玄注引鄭司農的解釋:“祀貢,犧牲包茅之屬”,說明這類貢品主要包括祭祀用的牲畜(如牛、羊)和包茅(祭祀用植物)等。

三、字義分解

  1. 祀(sì):指祭祀活動,如祭天、祭祖等。
  2. 貢(gòng):原意為向朝廷進獻物品,引申為貢品制度。在周代,貢品按用途分為九類,包括祭祀、賓客、軍需等不同場景的物資。

四、曆史背景

作為九貢之首,祀貢體現了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政治觀念,通過貢品制度強化諸侯對中央的臣屬關系,同時保障國家祭祀活動的物資供應。

别人正在浏覽...

按名責實按實鏊子邦灋不當人不媿層霄扯篷拉纖垂虹橋大有為墊戲丁家艱都省俄然梵心鳳嶺高達公名管韻過瞞酣酺候駕宦路喚鐵回舞漸化箋釋腳店巾韈炯燿俊僚魁率壘浪良時吉日鹵莽蠻語面黃肌瘦目今内族能樣牛彘胞讴頌潘園怕死破镝脯子千裡始足下牽世齊鋪鋪纕冠三山客射流石坎送定團酥侮蔑襄點小夥下堂邪不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