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思蓴 ”。同“ 思鱸蒓 ”。 宋 陳與義 《次韻謝文骥主簿見寄兼示劉宣叔》:“能復幾寒暑,思蒓久未決。” 明 周履靖 《錦箋記·赴閩》:“幾載戎衣滿戰塵,雄心拚裹革,肯思蓴?”
“思蒓”是一個具有文學意境的詞語,需結合“思”與“蒓”兩字的含義及文化背景來理解:
字義解析
文化象征
莼菜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常被賦予思鄉、歸隱的意象。最著名的典故出自《晉書·張翰傳》:西晉張翰因見秋風起,思念故鄉的莼菜羹和鲈魚脍,遂辭官歸鄉。後世以“莼鲈之思”比喻懷念故土或向往閑適生活,“思蒓”一詞也由此衍生,表達類似的情感。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詩詞、散文中,如“思蒓季鷹”指代張翰的典故,或直接描述對故鄉風物的眷戀。現代用法較少,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思蒓”并非日常用語,而是通過莼菜的意象,委婉表達對故鄉、過往或隱逸生活的深切懷念,需結合具體文本進一步分析其情感色彩。
「思蒓」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思考或感慨時的樣子。它表達了一種沉思或深思熟慮的心态。
「思蒓」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心」部,表達了與思考心境有關的含義;右邊的「蒉」部是一個意符部首,沒有固定的意義。總共有17個筆畫。
「思蒓」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書中并未詳細解釋其具體意義,隻是簡單地标注為「思蒓,深思熟慮之貌」。繁體字則是「思蒓」。
在古代,「思蒓」的寫法并不統一。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有些版本将其寫作「思草」,将右邊的「蒉」寫作「草」,意為思考時像草一樣搖曳。而另一些版本則将其寫作「思䉸」,将右邊的「蒉」寫為「䉸」,意為思考時内心糾結。
1. 他坐在窗邊,一臉思蒓的神情,似乎在盤算着什麼重大的決定。
2. 看着她對着遠方發呆,我能感受到她那思蒓的心情。
思索、思忖、思量、思考、思慕
近義詞:深思熟慮、沉思、思慮、苦思冥想
反義詞:輕率、莽撞、浮躁、沖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