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思蓴 ”。同“ 思鱸蒓 ”。 宋 陈与义 《次韵谢文骥主簿见寄兼示刘宣叔》:“能復几寒暑,思蒓久未决。” 明 周履靖 《锦笺记·赴闽》:“几载戎衣满战尘,雄心拚裹革,肯思蓴?”
“思蒓”是一个具有文学意境的词语,需结合“思”与“蒓”两字的含义及文化背景来理解:
字义解析
文化象征
莼菜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被赋予思乡、归隐的意象。最著名的典故出自《晋书·张翰传》:西晋张翰因见秋风起,思念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遂辞官归乡。后世以“莼鲈之思”比喻怀念故土或向往闲适生活,“思蒓”一词也由此衍生,表达类似的情感。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诗词、散文中,如“思蒓季鹰”指代张翰的典故,或直接描述对故乡风物的眷恋。现代用法较少,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思蒓”并非日常用语,而是通过莼菜的意象,委婉表达对故乡、过往或隐逸生活的深切怀念,需结合具体文本进一步分析其情感色彩。
「思蒓」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思考或感慨时的样子。它表达了一种沉思或深思熟虑的心态。
「思蒓」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是「心」部,表达了与思考心境有关的含义;右边的「蒉」部是一个意符部首,没有固定的意义。总共有17个笔画。
「思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书中并未详细解释其具体意义,只是简单地标注为「思蒓,深思熟虑之貌」。繁体字则是「思蒓」。
在古代,「思蒓」的写法并不统一。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有些版本将其写作「思草」,将右边的「蒉」写作「草」,意为思考时像草一样摇曳。而另一些版本则将其写作「思䉸」,将右边的「蒉」写为「䉸」,意为思考时内心纠结。
1. 他坐在窗边,一脸思蒓的神情,似乎在盘算着什么重大的决定。
2. 看着她对着远方发呆,我能感受到她那思蒓的心情。
思索、思忖、思量、思考、思慕
近义词:深思熟虑、沉思、思虑、苦思冥想
反义词:轻率、莽撞、浮躁、冲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