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束缊举火的意思、束缊举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束缊举火的解释

同“束縕请火”。 清 钱谦益 《吕季臣诗》序:“国破家亡,年衰岁暮,束緼举火,轢釜待炊, 季臣 意殊安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束缊举火(shù yūn jǔ huǒ)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字面与引申含义如下:

一、字面释义

  1. 束缊

    “束”指捆扎,“缊”(yūn)指乱麻或破旧的絮状物。合指将乱麻捆扎成火把。

  2. 举火

    “举”为举起,“火”指火种或火把。意为点燃火把照明或传递信号。

二、成语本义

指用乱麻捆扎成简易火把并点燃,用于夜间照明或传递信息。其核心动作是利用简陋材料制造光源,体现古人在资源有限时的智慧。

三、引申义与典故

据《汉书·蒯通传》记载,蒯通曾以“束缊乞火”为喻(“束缊”同“束缊”),暗示借他人之力化解矛盾。后世由此衍生两层含义:

  1. 比喻求助于人(如“束缊请火”)

    如清代《通雅·成语》载:“束缊请火,谓求助于人也。”

  2. 比喻作用微小或徒劳无功

    因麻絮燃烧短暂,故引申为效果有限之举。如《汉语大词典》释:“束缊举火,喻暂解一时之困,终非长久之计。”

四、现代用法

今多用于强调方法简陋、效力短暂,或暗含“权宜之计”的贬义。

例:仅靠捐款救灾如束缊举火,需建立长效机制方能治本。

五、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束缊”词条释:“捆扎乱麻为火把”,并引《汉书》典故佐证。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明确标注“缊”为乱麻,释义强调其临时性特征。

  3. 《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

    归类于“比喻类成语”,指出其隐含“不可持续”的警示意义。

“束缊举火”浓缩了古人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亦成为警示后人“需谋长远之计”的文化符号。其双重隐喻(求助/徒劳)至今活跃于文学与口语表达中。

网络扩展解释

“束缊举火”是一个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束缊”指捆扎乱麻或柴草,“举火”意为点燃火把。成语字面意思是收集细碎可燃物来生火,比喻在困境中向他人求助,或用微小的力量挽救危局。


来源与典故

  1. 出处争议:

    • 部分资料(如)提到源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但更权威的文献(如、)指出其出自清代钱谦益的《吕季臣诗序》,描述吕季臣在国破家亡时以“束缊举火”寻求生机。
    • 可能因历史演变或误传导致典故来源混淆。
  2. 核心故事:
    原指用捆扎的乱麻作为火种,引申为在绝境中积极寻求帮助或为他人解决困难。


用法与延伸


例句与语境

古籍中典型用例为钱谦益所述:“国破家亡……束缊举火,轢釜待炊”,凸显困境中不放弃希望的精神。现代可用于描述借助有限资源化解危机的情景。


该成语强调在逆境中主动寻求转机,既有求助之意,也含积极自救的智慧。需注意不同文献对典故出处的差异,但核心含义一致。

别人正在浏览...

霸才白纻辞边臣辨谲博謇补正材德丞局敕牒耽古雕枯地産贰广烦省繁弦急管辐射能敷霜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归栧过情横劲火呼呼践统笳箫揭瓴疾风知劲草挤进九天女局跽兰奢廪生露锋鲁经曼睩眉毛美其名曰麋至鸟阵浓眉大眼仆从国千乘万骑青鼠启颜人学散闷山猫儿声位射隐饰车诗韵死不要脸私戚跳马提词铁牓挺走通铺涂盖推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