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束縕请火”。 清 钱谦益 《吕季臣诗》序:“国破家亡,年衰岁暮,束緼举火,轢釜待炊, 季臣 意殊安之。”
“束缊举火”是一个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束缊”指捆扎乱麻或柴草,“举火”意为点燃火把。成语字面意思是收集细碎可燃物来生火,比喻在困境中向他人求助,或用微小的力量挽救危局。
出处争议:
核心故事:
原指用捆扎的乱麻作为火种,引申为在绝境中积极寻求帮助或为他人解决困难。
古籍中典型用例为钱谦益所述:“国破家亡……束缊举火,轢釜待炊”,凸显困境中不放弃希望的精神。现代可用于描述借助有限资源化解危机的情景。
该成语强调在逆境中主动寻求转机,既有求助之意,也含积极自救的智慧。需注意不同文献对典故出处的差异,但核心含义一致。
《束缊举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帮助人们脱离困境,解决问题,类似于“排除万难,提供援助”的意思。
《束缊举火》的拆分部首是:“糸”、“缶”、“丿”和“火”,部首分别是“绞丝的丝”、“陶瓷盛酒器”的“缶”,“撇”的“丿”和“火”的“火”。根据笔画数来计算,共有15画。
《束缊举火》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由范仲淹所撰写的《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即其至也,肴脍旨酒,诚笃志于陂陀,可以无忘耳。” 这一句话的后半部分是“可以无忘耳”这个成语的前身。
《束缊举火》的繁体写法为“捲緡舉火”。
古时候,《束缊举火》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些不同。其中,“缊”的古体写作“緼”,字形中间有一个“糹”字旁,表示绳子或丝绸;“火”的古体写作“灬”,字形中间为一个火炭。
1.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积极努力,不惧困难,勇敢地束缊举火。
2. 他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经常能够及时给予别人适时的束缊举火。
1. 缚手无策:形容束手无策,无法解决问题。
2. 举世无敌:形容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中超过任何其他人或事物,无人可以与之媲美。
1. 腾挪出路:指通过努力排除困难,找到突破口。
2. 改弦更张:表示改变方法或策略,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 无动于衷:指对他人困境不闻不问,没有任何行动。
2. 不痛不痒:指对问题没有真正的关心和解决的意愿。
【别人正在浏览】